文坛“抄袭”泛滥:作家靠看碟找灵感?
2006-07-05

  新闻午报3日报道:著名作家韩少功,上周末为上海大学首届文学周献上闭幕演讲《文学:梦游与苏醒》。在讲座中,他表示:全球化趋势下的文学创作已经遭遇了素材危机,不少作家的写作素材竟完全来源于报纸和影碟。

  一些作家靠看碟找灵感

  近年来,全球文坛出现越来越多的抄袭案。丹.布朗的畅销名著《达.芬奇密码》曾被多人指控抄袭,国内80后作家郭敬明的作品《梦里花落知多少》,也被法院终审裁定为抄袭事实成立。韩少功从这些抄袭案说起,提出了他对当代文坛频发抄袭事件的看法。他认为,虽然这些“剽窃案”的起因并不一定源于抄袭,可能确实是作品选材上不经意的雷同,但这种现象的频频出现,正是全球化时代作家面临素材危机以及写作内容日益同质化的表现:“虽然每个作家都在追求个人化的叙述风格,但受到全球化趋势的影响,大家都生活在‘同质化围城’中,相似的环境和生活经历,使作家很难有独特的个人经验,更难找到独特的创作素材。”

  据韩少功透露,目前有很多作家的创作素材完全来源于报纸的社会新闻版内容或者影视碟片,此前还曾有过一起抄袭案,在审理过程中发现,所谓的“抄袭”,只是由于两位作家的创作素材都是来源于《人民日报》社会新闻版上的同一条社会新闻。还有一些作家,由于缺少独特的社会体验,只能依靠看碟来获取写作素材:“他们写出一个言情小说,也许就是看了几十张爱情片的结果。”

  诗人有点像地下工作者

  韩少功认为,与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繁荣期相比,当代文学已经将娱乐功能大规模地转交给了影视:“余华的小说发行到40万本已被出版界称为天文数字,而全中国光电视机就有5亿多台,文学怎能与影视相比呢?正像苏童说的,文学的读者是以一个零一个零的速度在减少。”韩少功透露说,这个时代最“不幸”的要数诗人———没有阵地发表诗作,更不可能出版诗集,“他们只能‘鬼鬼祟祟’、‘偷偷摸摸’地搞些小范围的创作聚会,就好像‘紧密团结’、‘相濡以沫’的地下工作者。”

  而相较于从前文学对社会所承担的精神导引作用,韩少功指出,当代文学之所以被边缘化,与作家不愿意再去承担教化功能和沉重的社会使命有关:“作家的工作渐渐地从灵魂工程转向了肉体工程,创作也日益从游戏化转向了欲望化。”而被文学从肩头卸下的“精神导引权”却被某些“江湖术士”所接受,“这些人用他们不怎么高明的通俗哲学‘指导’了大众的生活,却也为社会的精神危机埋下了伏笔”。

  长篇新作正在酝酿中

  有意识要突破“同质化围城”的韩少功,目前住在乡村一小房子里,闲暇时还常在屋前的小河里游泳。他说,从城市回到乡村,让他看到了生活的差异性:“以前我一直呆在文学圈内,做的无非是关于文学的那些事,说的也无非是关于文学的那些话,这样的‘近亲繁殖’只会让我的创作退化。”韩少功表示,每一个乡村都存在一两个特别会说话的农民,“他们那种源自于真实生活的、充满了乡土气息的、活生生的语言甚至超过了我们很多作家的表达,常常令我倍感欣喜。”

  韩少功说,他最近将有一本新的散文集《山南水北》面世。“至于长篇创作,那当然是有的,”他得意地一笑,“但我现在还要保密,等书写完了再说吧!”(记者 干琛艳/文 记者 林舒菡/摄)

    来源:新闻午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