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乱弹)“蔫坏”的中国人
2006-07-04
批判国人的劣根性是海归派或海游派的事情。海游:即到国外做过短期“考察”或旅行的人。我就听一位海游派朋友批评过国人好看热闹的丑陋。确实,街头上打架骂街、醉汉撒疯车体剐蹭都能招来众多看客。他说人家外国人撞了车,各自下车耸耸肩,幽默诙谐地打个招呼。然后互相交流电话号码各自开车走人。

  我不是什么海龟派。也没有机会到哪个国家去公款学习或考察。但我的很多朋友是经常出国的。我又经常听他们动不动深恶痛绝地说起我们中国人如何如何。受熏染久了,也该算得上半拉“海游派”吧?他们张口闭口中国人如何如何,我就不能也“如何”一回吗?我发现了这么一个情况:类似的东西方文化比较逮机会就来一下子,一来显得自己忧国忧民,二来也好显出自己很“文化”。这是一个可以居高临下指点民生的话题。目前比较流行。

《清明上河图》局部:老者正劝架,另一赤臂大汉要赶来加入战围。 

  也来说说街头看打架。看打架有个好处:可以参与劝架。这时候干架的双方都渴望寻找自己的舆论支持。所以是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满足一下发言欲。在单位不怎么受人待见的。在家受了老婆气的。刚刚在菜市场没赚着便宜还被小贩奚落一顿的等等。都可以在这里展示一下暂时社会化了的善良品德和基于息事宁人基础之上的个人口才。中国有句俗语:“难时望人帮,打架望人劝”。所以我认为看架劝架还是有一些中国特色的。未必就一定要与什么“劣根性”联系在一起。参与看架劝架的多为老人闲人和日常生活中没什么话语权的小人物。我敢说这里面没有出门戴墨镜的名人,日进斗金的VIP和处级以上的领导同志。小人物们平时生活得都不容易,也该有个让他们说话的地方。

  劝架的时候可以过足了说话的瘾,多一句少一句都没什么。目的只有一个:别让他们继续打下去。但我也发现好多人内心里是盼望人家打起来的。包括参与劝架的那几位。名为劝架,实为盼架。这未免就有点“劣根性”了。老百姓对这样的人下了定义:蔫坏!蔫坏分地域不同,表现方式也各不相同。北京街头的哥们好起哄架秧子,判断出是非后往往表现出鲜明的立场,高叫一声:打丫挺呢!你不打都不行,不打他说你“面瓜”。他甚至挽胳膊撸袖子来帮你打。这说起来还有些豪爽和正义让人感动,不能算做“蔫坏”。上海人就比较典型了。比如说大街上自行车把一辆轿车给剐了一下。开车的免不了要下来骂骂咧咧将那人叫住。但见那骑自行车的是个穷人,根本也赔不起。骂几句也就自认倒霉算了。这时候上海人凑过去了,低头猫腰认真察看起车漆被剐蹭的程度。半同情半惋惜地说:不得了啊!剐这么长一道!入保险了吗?哎呀!修修可不便宜!啧啧!这骑车的人也是,怎么能骑到汽车道上来呢!啧啧……他说这话的声音很低。绝对不让骑自行车的人听见。如果那骑自行车的是个外地的乡下人,态度或许更明朗一些。媚富。仇贫。仇外地人。仇“小赤佬小瘪三”。不失时机再跟上几句,直到双方打起来他好有热闹瞧。如果这围观人群中有来沪搞小包工的河南乡下人在——他们知道这个场合轮不上自己说话。他们自己也没有勇气站出来像个本地人一样发言。但这也不能堵住他们的嘴,他们的声音不高但是具有了明显的可操作性:锁住他车!别让他跑了!

    总之,随时随地发生在中国街头的战争是需要旁观的。旁观者有时极大程度上改变了事件的进程。这里绝没有以地域论人的意思。那些以平息战争为目的劝架的人中也包括北京人上海人河南人。他们都是些善良人。那些苦口婆心劝着人家打起来的人,无论北京人上海人还是河南人,都是些“蔫坏”的中国人。 

    来源:国际在线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