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科学话语权
2010-01-06

后哥本哈根气候认知之气候科学话语权

2010年01月06日04:04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在气候谈判中,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是重要的机构,它的研究成果(即IPCC评估报告)对气候谈判有重要的影响。因为,气候变化是否存在、是否由人类造成、对人类有何危害,这些问题都是主要由IPCC的气候科学家们回答的。

  目前,IPCC第五次评估即将进行。按照计划,2013年将完成评估的主要部分,2014年将根据评估对外发布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气候变化问题专家于宏源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对2010年底在墨西哥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会议最有影响的还是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将对“后2020年”时代的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因此是全局的、长期的。此外,一些零星的研究成果也可能在墨西哥气候大会上释放,对会议进程产生影响。

  更偏气候经济学

  他认为,IPCC第五次评估将体现如下特点:

  第一,将会更多评估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危害,并对其做情境分析。新情景的选定将直接关系到对未来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程度的估算结果,进而为国际社会采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指出更加明确的方向。

  第二,前四个评估报告主要集中在对气候变化的纯科学分析上。第五个评估报告将更多研究气候变化经济学,即低碳产业与金融。这一变化的背景之一是以经济学为主要分析方法的《斯特恩报告》在2006年出台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反映了各方对经济类信息的需求。

  国家气候变化中心副主任罗勇日前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新一轮的IPCC评估将加强区域气候变化的科学评估。“以往的IPCC评估报告主要以全球为研究对象,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针对区域气候变化的评估。有些国家的政府甚至认为,现有的IPCC评估报告对当地采取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的参考作用有限。”他说。

  气候公平从科学研究开始?

  于宏源认为,IPCC第五次评估中将更突出国际合作。他介绍,在第四次IPCC评估报告中,欧洲方面的科学家大量加入,欧盟方面显露了一些主导IPCC研究的意图。一些人认为,第四次评估报告虽然基本反映了当前世界主流观点,但也存在一些方面,如论证了发展中国家参与减排的必要性;乐观估计全球宏观经济减排成本和投资;淡化公平的倾向等。他认为,在第五次评估中,IPCC的国际合作性质将会进一步突出。

  有人质疑,IPCC科学家中西方人比较多,其结论是否令人信服?对这个问题,罗勇介绍,IPCC的研究过程本身还是比较公开的,有成果共享机制,其成果受到各地专家的检验;在平衡性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大地理区域都有代表。

  于宏源介绍,IPCC的主要研究方法是综述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因此操作本身是具有公开性的。不过,他也认为,综述本身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不过,另一方面,研究成果也不是由某一方决定的。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对《第一财经日报》介绍,中国是IPCC的发起国之一,在第四次评估报告中,有28个主要作者来自中国,参与研究的中国学者更是超过百人。该评估报告中所引用的总共23个气候模型中,有2个是中国建模的。此外,第五次评估报告正在研究过程中,中国学者担任了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

  于宏源认为,应当承认,目前已经有大量来自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学者参与IPCC,有一些甚至担任领导职务,比如IPCC主席帕乔里就来自印度;不过,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学者的问题还不在于学者数量,而是学术水平有限。

  气候研究的中国声音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视察气象局时要求中国气象工作者,要加强对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

  郑国光透露,日前中国政府已经批准了“气候变化应对决策支撑系统工程”,总投资12.7亿元人民币。

  他表示,中国科学家正在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地参与到气候变化的研究中,同时,要努力提高整个发展中国家科学界在国际气候研究中的话语权。

  那么,此次IPCC新一轮评估会不会有更多的“中国身影”?于宏源介绍,从时间表上看,第五次评估报告将于2010年底左右决定主要执笔人,因此2010年可以说比较关键。

  他介绍,自从IPCC第一次评估开始以来,参与其中的中国专家呈逐渐增多的趋势。IPCC第一次评估报告总共有9名主要执笔人来自中国,第二次是11名,第三次是17名,第四次是28名。而被IPCC评估报告引用或列为参考的来自中国的文献有几十篇之多,涉及的中国学者数量有几百人。

  不过,他认为,这一数量仍然比较少;第五次评估中,可能会有更多来自中国的专家,发出自己的声音。

  与“中国声音”的“音量”相比,“音色”似乎更值得担忧。于宏源介绍,从引用率上看,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中国学者的引用率仅为1.4%,这与中国学者参与的数量似乎不完全成比例。他认为,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目前的研究有大量重复性研究,自主创新的内容相对少。根本原因是虽然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从事相关研究,但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有限,气候领域的教学、研究的综合实力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他认为,今后值得在教研领域下大力气。

  争夺科学话语权

  罗勇本人就是IPCC的中国专家之一。“对气候科学的认识,谁走在前面,谁就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他认为,如何通过IPCC这一平台,从科学角度争取主动权,对加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非常重要。

  针对IPCC第五次评估和我国当前气候变化研究的特点,罗勇认为,应该及时调整我国参与IPCC评估工作的思路,扬长避短,夯实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

  2009年9月,中国气象局前局长秦大河当选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负责IPCC第五次评估以及组织“自然科学基础”部分的评估报告撰写。秦大河长期从事气候变化研究,多次参加主持南北极、青藏高原和中国西部地区的科学考察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2009年,他获得了世界气象组织宣的最高奖项“国际气象组织奖”。

  罗勇表示,相关科研单位和人员将针对IPCC第五次评估评估报告新情景、新思路和区域性三个显著特点,依托部门优势,建立专题研究团队,开展相关科学研究。

【作者:陈晓晨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王华伟)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