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照耀中国一年记
2006-06-30

一年前,当一群口不离Web2.0的新互联网布道者站在我们面前时,所有人都被这个Web2.0概念镇住。对于饱受张朝阳式挟持尼古拉庞帝互联网革命理论灌输的中国网民而言,Web2.0似乎给出了一种新的互联网姿态,一种不同于中国传统商业语境,也不同于早年互联网革命布道者口吻的东西。而Web2.0概念在过去一年内被追捧,不仅带动了新一轮互联网创业热,更让风险投资趋之若鹜。方兴东的“博客中国”首当其冲就拿到了1000万美元,此后“奇虎”融资2000万美元,“千橡”拿到4800万美元,“土豆”融资850万美元,类似的冠以Web2.0概念拿到风险投资的消息,已经不再有任何刺激性。这样的景象让错过7年前第一次中国互联网狂潮的很多人摩拳擦掌,下海试水者中不仅有笃信互联网改变生活的技术主义者,更包括贪迷互联网能够迅速创造财富的投机分子们。

什么是Web2.0,这是一年来很多人都在争论的话题,六度空间理论、去中心化理念、长尾理论,这些基于社会学基础的互联网原理被推崇备至。在中国互联网理论界看来,如何定义Web2.0并不是什么要紧的事情,低下头搞开发和找投资,把任何新模式和探索都留给美国人就可以了,我们需要的仅仅是本地化的模仿。这种1999年中国互联网大跃进时代的观念依旧盛行,O’Reilly媒体公司总裁兼CEO提姆·奥莱理对Web2.0的看法经常被国内Web2.0参与者拿来说服别人,所有笃信Web2.0要革命的人都念念有词地说:“网络的智能化与社会化带来了新一轮互联网思维模式的根本转变,源自于用户贡献的网络效应是Web2.0时代中统治市场的关键。”

当新浪在2005年底推行博客时,公开名称是新浪Blog bate 2.0,陈彤根本没指望会出现徐静蕾这样的博客典型,但是2.0、bate,这些典型的Web2.0符号,暗示着新浪对Web2.0外在气质的临摹。这种临摹随着博客概念的大众化,几个月内就深入到中国经济社会的毛细血管,我们毫不费力就可以找到冠以2.0的运动鞋、手机和笔记本书包。这时候我们惊奇地发现,中国先锋人士对新潮追求最容易体现在词汇上,一本本扒自博客的新书被摆在了书店的随笔货架上,年轻文艺女青年们不再让前辈给列书单,而是直接伸手要RSS列表。

谁是中国2005年最酷的Web2.0网站,这曾经是2006年春节前后互联网评论圈内最热门的话题。每个人都试图通过自己的博客来发表点意见,一些模仿硅谷纪事口吻的国内互联网评论人在博客们上玩起了推荐,每个人都会推荐出5个最酷Web 2.0国内网站,豆瓣网、大众点评网、土豆网等一些知名国内Web2.0网站的名字被点到多次。当很多人还犹豫推荐哪5个最酷Web2.0网站时,3月28日,中国互联网协会与IDG风险投资出乎意料地共同发布了一份“中国互联网Web2.0百强名单”,突然让所有人意识到贴着Web2.0标签的网站正在急速膨胀。

VeryCD的掌门人黄一孟第一个跳出来质疑这份百强名单,他在博客上写道:“和大多数技术出身的人一样,其实我到现在都搞不清Web2.0,为啥有些人撞破头皮要给自己或别人标上2.0标签,有些人却对2.0破口大骂。也许2.0没啥不好,只不过现在这个字眼,俗了。”如果你在搜索引擎中敲入Web2.0,中文搜索最多的结果都会指向猫扑和奇虎,两个以论坛模式自称Web2.0的公司,不仅在这一年时间内获得了千万美元级别的融资,更试图抢占Web2.0人流量上的绝对话语权。对此甚至有人写出上联“打虎者骑虎,不扑猪狗者扑猫”,至今也没有人对出下联拿到5万元的悬赏,可这两个网站背后的真正老板陈一舟和周鸿,却是中国第一代互联网创业者的典型人物,一位把Chinaren卖给了搜狐,另一位把3721卖给了雅虎,都拿到了数亿美元的真金白银,却似乎并不满足,没有亲自登顶纳斯达克看似成了遗憾。直接让他俩成为中国Web2.0浪潮中不得不提及的人物,一位大肆收购中小论坛,另一位在几乎所有Web2.0的技术领域都埋下自己的种子。

美国《商业周刊》可以说是Web 2.0最热衷的媒体追捧者,在其名为《IN》的季刊中大谈创新经济的必要性,更在6月5日的杂志上写道:“Web 2.0不仅改变了互联网用户的生活,也许它还将给商业世界带来一场变革。”但同时,这本杂志也时不时评论一下Web 2.0的新互联网泡沫迹象,在5月25日的杂志上,《商业周刊》的编辑们整版引用Flickr联合创始人卡特丽娜·菲克的一篇名为《现在不适合开公司》的博客文章,来为全球Web 2.0过热做注脚。卡特丽娜·菲克认为,很多所谓的Web 2.0公司都仅仅是功能,而称不上公司,现在的情景仿佛回到了1998年。其实《商业周刊》这种既热捧Web 2.0,又泼凉水的态度,充分影射出目前全球Web2.0的现状。

“Web2.0在智能化和社会化方面拓展的意义深远,然而短期内根本无法转化成基于服务的商业模式”,易观国际如此评价2006年下半年的中国互联网趋势,绝对可以给那些整日盲目喊口号的Web2.0狂徒们泼一盆凉水。猫扑为了海外上市的财富目标,只有靠广告收入来扩充现金流量,结果再一次将迷茫的Web2.0商业模式问题带回到了5年前。尽管众多中国的Web2.0新星们信心勃勃,但不妨听听曾经当过甲骨文软件8年首席运营官的雷·瑞恩的说法,美国《商业周刊》硅谷办公室首席代表罗伯特·霍夫采访他时,试图从这位热衷给Web2.0风险投资的前辈嘴中挖出点实话。当罗伯特·霍夫怀疑最近冒出来的Web2.0公司,将来怎么生存下来时,雷·瑞恩毫不掩饰地回答:“他们不会全部生存下来,我看5000家公司中只有300家有机会改变世界。而幸存的Web2.0网站将成为未来互联网的领头羊,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将因为他们的出现而提升。”

互联网到底对一个社会竞争力有多少促进,这始终仅仅停留在社会科学学者论文探讨的范畴。当耐克跟Google合作搞社区,可口可乐不再热衷罐身图案大抽奖,而是用社会性网站来加强客户服务时,Web2.0已经开始充当软经济的助推剂。对于沉迷在新浪新闻、百度搜索、盛大游戏的中国网民而言,他们已经不再相信互联网依靠技术在改变中国社会。在Web2.0深入中国互联网之前,死气沉沉的互联网生活已经有些模式化了。谁还记得当年那句让民族商业人振奋过的“鼠标加水泥”?这个试图让中国传统经济彻底信息规范化的梦想,似乎至今仍停留在纸上。

新浪这类门户概念,百度这类搜索概念,以及空中网这类SP概念的中国第一代互联网成功者们的成功完全建立在依靠挖掘广告收入和短信经济之上。这些第一代的互联网公司与其说开创了网络商业空间,不如说抢走了传统媒体的广告增长,以及帮助电话公司赚走了更多用户的话费。除了传播学意义上的社会文明促进,第一波互联网浪潮的实质意义只是让胡润这类中国财富榜冒出了几张年轻的黄面孔。

如果说传统Web1.0把工业社会搬上网络,就能实现成功的话,Web2.0则让中国互联网开拓者们第一次触及软经济范畴。一切商业模式悄悄从强制性的市场经验不得不转换到人性化的体验经济下,每一个网民不再是简单的信息消费附庸。不得不承认Web2.0给中国互联网打了一针,中国网络经济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体价值逻辑正被一点点改写,这种改变不仅仅停留在互联网上,类似“超级女声”的体验经济已经深入人心。

而生产力、民众化的Web2.0与非暴富情绪,在互联网第一波浪潮中从没有勾搭在一起的三元素,第一次因为Web2.0的催化而产生了组合。我们深入体会Web2.0概念被引入中国的这一年时间,完全可以发现很多兼具内敛气质与崇尚Google技术主义者,豆瓣的杨勃、VeryCD的黄一孟、客齐集的王建硕。恰恰是Web2.0概念所推崇的社会性网络的技术特性,让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了新一轮互联网进步的核心。

一个特立独行的豆瓣

实习记者◎刘宇

“Web2.0现在乱七八糟的,前几天大家都在猛炒,过几天又都开始旗帜鲜明地看跌,豆瓣似乎始终都在这股台风的中心,但其实台风的中心是最安静的。”豆瓣的创始人杨勃这样看待目前豆瓣的状态。和许多1.0时代的互联网的创业者一样,杨勃也是毕业于清华大学这样的著名学府,然后留学就业,最后放弃了美国稳定的生活回国创业。

豆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网站?一个细化分类的SNS社区,一个有关书籍、音乐、电影的巨大信息库,还是一个提供购买途径的商业网站?“确实在互联网上找不到我们的模版,虽然是我们设计了网站的风格,选择了常见的Tag、RSS、Myspace这样的Web2.0技术,但是用户和我们一起建设了豆瓣。”杨勃面对记者,自称自己和用户一块在建设豆瓣,很像是迪斯尼乐园的总设计师格罗培斯设计公园内小路的过程,当年乐园主体工程结束后,格罗培斯并没有急于修路,而是在空地上撒满草种并立刻试行开放,5个月后,乐园中出现了宽窄不一却十分自然的小径,这些由游客们用脚设计出来的小路就是今日的人行道。豆瓣的风格、功能和用户群的建设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相信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杨勃并没有给用户设立任何限制,相反在豆瓣一天天的成长中结合用户的需求和爱好不断调整和开发网站的结构和功能,找到了豆瓣的生命力所在。

谈起豆瓣,杨勃最频繁使用的词是“我们”,这个词让人感到他所说的“豆瓣以用户为中心”并不是虚言,也让人感到他的生活已经完全融入在豆瓣中。连踢球都会找同城小组的杨勃在介绍自己的时候说“稍稍有点胖”,杨勃看起来挺厚实,给人种敦厚的感觉,说起话来声音温和、慢条斯理,没有激烈的抢白,一点都没有那种互联网Web2.0布道者的姿态,虽然他句句都离不开豆瓣。

“最初的豆瓣就是杨勃的豆瓣,他从自己自助旅行网站的项目策划书中找到了做豆瓣的灵感,将旅行转换成了自己喜欢并且更具有可操作性的书、音乐和电影。”这是Web2.0互联网圈内对杨勃最恭维的评价。在拿到20万元的天使投资后,他开始在北京豆瓣胡同的星巴克一个人写程序、设计网站风格,再去中关村花6000元攒上一台服务器放在北京。一年过去了,豆瓣变成了豆瓣们儿的豆瓣,注册用户从刚上线那个月的108个增长到将近20万,服务器增加到了两台,因为已经有了英文版本,另外一台放在美国。杨勃也不再是自己在咖啡馆里写程序,他和另外几个豆瓣的用户一起组成豆瓣的轻型后台团队,即将搬进大山子798一间10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而最初带给杨勃灵感的那个旅行项目也将马上成为豆瓣新的服务。而最重要的变化是,风险投资的注入可能会为豆瓣带来更多更大的变化。

前段时间,盛传猫扑可能会收购豆瓣,杨勃解释道:“并不能说这是空穴来风,确实是有接触,但却是谣传,因为我们从成立到现在从来没和任何人谈过收购,我们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想法,没有打算要卖给任何人,因为豆瓣是我感兴趣的,我会一直做下去。”事实上,很多资本都对豆瓣充满了兴趣,豆瓣在Alexa上的排名每提高一些,都会接到抛来的橄榄枝。“确实有很多人对我们有兴趣,但对于风险投资,我们非常谨慎,否则,如果可以我们就已经接受了。我们和投资方在坐下来的时候要有一个共识,首先投资方要认可我们做的是一个长期的事情,而不是两年之后卖掉。”杨勃说,“并且,我们要对我们的用户负责。”

资本会为豆瓣带来新的商业模式吗?豆瓣目前的盈利模式是和卓越、当当等电子商务网站合作,进行信息分账。杨勃认为这也正是豆瓣的价值,帮助用户发现一些新的,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我们从卖家手里得到我们的价值,豆瓣一年来的主要收入也是依靠这种方式。

但是有部分人认为这甚至并不能称为一种商业模式,面对质疑,杨勃回答说,“我不太理解这种说法,可能很多人需要看到了日进百金才肯定这种模式,豆瓣在Web2.0大潮涌现的这一年时间,至少给电子商务网站供应了上百万元的销售,我们可能会考虑和出版合作,并做信息提供或精准投放的广告。着什么急呢,有些人似乎比我们还急”。

杨勃非常喜欢同为Web2.0先锋的网站Flickr,上面第一个中国小组都是由他开设的。七八个人小团队的Flickr的设计风格、运作模式、接受小额投资的方式,甚至最初有段时间要决定抽签来决定给谁发工资,这种颇具理想主义色彩的行为都备受杨勃的推崇。另外一个影响杨勃很多的网站就是Google,杨勃认为Google作为一个很成功的商业化网站,正是在探寻理想的过程中找到了它的价值所在。从这两个互联网公司的身上,似乎也可以看到杨勃的理想,看到他理想中的商业化模式。

“如果我们拿了风险投资,仍会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我相信在这个追求的过程里面,会碰到或发现好的商业模式。所以,引入VC后,豆瓣还是会注重普通用户,以他们的兴趣和体验作为终极目标,而不是围绕着我们的资源,相信仍然可以找到商业化的结合点。”杨勃说,“理想、用户与商业化这可以是一致的,并不相悖的,如果说我们特立独行,那我们就是特立独行”。

土豆:一年搭了5%的播客剧场

记者◎陈赛

一年前的土豆只有5个人,挤在一个100平方米的小公寓里,客厅就是办公室,卧室也当会客厅,创业的第一桶金是王微自己口袋里的50万人民币。现在,记者眼前是一个300平方米的大仓库改造的办公室,高高的天花板,四壁涂鸦,没有隔断,一张张大木桌,满满当当一屋子人。窗边一个高高的吧台,看出去是人民广场林立的摩天大楼和车水马龙,夕阳下苏州河缓缓流过。

一年内,土豆已经融到两笔风险投资,合计930万美元。上个月对外公布的第二笔融资金额高达850万美元,正是最该春风得意的时候。

虽然还是有人觉得土豆没戏,想不通凭什么土豆能套到这么多钱,但风险投资对“播客”的兴趣实在令人瞠目。不只土豆网,SeeHaHa、中国播客网、华聚播客网等后来者也纷纷蒙各路风险投资青眼有加。这可能得益于一年来西方各大主流媒体对Web 2.0和“播客”概念的多番推崇,另一个不能忽略的背景是,过去两个月里,全球最大的播客网站Youtube流量相继超过了《纽约时报》和BBC。不过,到目前为止,连Youtube本身也没有看到清晰的盈利前景,带宽和服务器的运营成本倒是不断飞涨。在这样浮躁的空气里,土豆倒表现出难得的耐心。过去一年,他们没有一分钱收入,却并不着急上火,坚持不在主页上放任何广告,因为他们崇尚简洁的设计,希望把土豆做得“更酷,更干净,尽可能精致,不会很费劲的要推给你什么东西,一切力求自然而然”。

一年来,土豆一直在做一件事情:“搭一个播客的大剧场”,其中,铺设硬件是第一位的。一年前,土豆只有3台服务器,三天两头荡机。每天晚上七八点,流量最高的时候,3台服务器全都不行了。10月,《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托马斯·弗莱德曼登门拜访,关于土豆的文章发表后,土豆网立时瘫痪了三个小时。融到第一笔资金后,他们才从一家台湾公司手里盘下20多台旧服务器,现在,他们的机房里已经有了上百台服务器。这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极难——一个不断膨胀的庞大的多媒体音视频库,还要满足每个人不同的个性化需求,其所需的硬件支持、带宽、后台系统都是巨大的技术挑战,牵涉十分复杂的算法规则,其背后也许会像Google一样,需要几十万台服务器的运算能力。所以,王微说,现在的土豆,舞台不过搭了5%都不到。

可是,真的有时间让他们这么从容地搭建舞台,思考盈利模式吗?会不会在舞台没有搭好之前,土豆已经阵亡了?王微并不排除这样的可能性,毕竟前面的未知因素太多了。但土豆一直在努力探索可行的盈利模式,比如贴片广告,付费的个人频道,或者和电视台的合作,尤其随着3G的开通,移动平台可能会变成一个巨大可行的盈利空间。“去年这时候,我们自己都挺迷惑的,不知道这条路能不能走得通。但现在我很清楚,我们起码有两到三年的时间,可以认认真真地把很多事情做起来。原来很多想法,不能实现的,不能去做的,现在真正可以去做了。如果两三年后,还没有做起来,那证明我们愚蠢,但至少这段时间里,we will be around。”王微很有信心。

一年前,土豆网每天收到二三十个视频已觉受宠若惊,现在每天能收到1500个,其中60%是网友原创,这远远超过了王微最初的预期。其实,很多人第一次去土豆网,是因为转载的后舍男孩、馒头、巴士阿叔……《馒头》最火的时候,给土豆网带来了近百万的点击量。但是,王微却说,“土豆上比胡戈好玩的人多了去了”。一个上海地下乐队的自拍MV点击量超过了20多万;一个叫“边十三”的人已经在土豆上拍了100多部视频短片;王微自己去趟缅甸,或者《Vogue》纸醉金迷的派对,都会记得用手机拍个三五分钟的小短片放到土豆上。某电视台记者拍了河南兰考一个中年妇女10年内收养十几个弃儿的视频,情状凄凉,令人心酸,这个视频无法在电视台播出,却很快在土豆上流传开来。所以,草根的创造力真的值得押宝吗?王微的回答是一句反问:“你相不相信,这个世上有许多才能是没有被挖掘出来的?你相不相信,在这么大的数量下,即使一个很小的比例,也会有一批相当精彩的人和作品冒出来?”

1982年,苹果在著名的“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广告里砸掉了IBM中心集中化的大服务器,把机器的力量交到每个普通人手里。也许,土豆要做的,就是砸掉电视机,推开那些神神叨叨高高在上的大师们,把摄像机、麦克风的权力交到每个升斗小网民手里。听起来有点痴人说梦,但在参加完一次传统媒体巨头云集的CEO圆桌会议之后,王微在博客里很认真写道:“我们是一个破坏者,也希望是一个重建者。很刺激的一个职业。”王微的桌上摆着一本厚厚的英文书《世界是平的》,是作者托马斯·弗莱德曼亲自寄来的。这位三次普利策奖得主是王微极为敬重的人,去年10月,Web 2.0风头最劲的时候,他特地拜访土豆,赞叹在这里瞥见了未来,“你以为文化大革命结束了吗?错了,它刚刚开始”。

VeryCD:非典型2.0

记者◎陈赛

“用户注册要邀请,免费空间最小也得有个2G,什么Tag啊,RSS啊,Trackback啊,能用的技术全给他用上。办公室要找一间仓库,能放篮球架的,一年光房租就得几万美元,网站都要用大字体,Logo边上放个Beta。找一个海归MBA,特儒雅,会写Blog的那种。客户一进门儿,甭管有事儿没事儿都得跟人家说,Social Network,Long-tail,Web2.0,一口地道的斯坦福腔儿,倍儿有面子……”

这是去年Web2.0最火的时候,VeryCD的站长黄一孟编来调侃Web 2.0的段子。与那些在额头狂贴Web 2.0标签的公司相比,VeryCD实在太不够2.0了。他们的工作室在上海闹市一栋中规中矩的写字楼里,十来个还在冒青春痘的年轻人,100多平方米的地方物尽其用,没半点浪费。一年前,VeryCD只有两个人,一人一张桌子,灰头土脸地窝在一幢破旧民居里拼命写程序,相比之下,现在的日子可算是滋润多了。不经意间瞥到橱窗里高大的恐龙模型,窗台上一排CS大兵玩偶,笔记本上贴着的《魔兽争霸》贴纸,以及桌上的Mr Pea咖啡杯,会羡慕这个地方散发的少年天性。掌门人黄一孟今年24岁,上海人,不仅不是海归,而且大学才上了一年就自行退学了。他是个朴素的技术青年,电影文青,狂热的Google“粉丝”,脸上没有生意人的精明,倒是一派技术员的天真。3年前退学后,整天在家琢磨着怎么办一个卖CD的电子商务网站,没想到一不小心做成了中国最大公无私的一个公益网站,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分享互联网上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当然,这还要感谢一个小小的P2P软件:黄一孟无意中发现德国人默克(Merkur)版公布的P2P开源软件eMule,他把它汉化之后就成了如今大名鼎鼎的“电骡”。目前为止,VeryCD上的电骡软件已经被下载了3000多万次。

3年时间里,全凭口耳相传,VeryCD每天的访问量从几百涨到1500万,全球排名第100多位。用户能够快速地从5万多项资源、24.4TB容量的文件中搜寻自己所需的内容。更神奇的是,VeryCD上所有的内容,包括8000多部电影,2万多首歌曲,2000多个游戏,3000多部电视剧,400多份杂志,从上传到编辑、管理、评价、推介,全部由网友完成。从这一点来说,VeryCD绝对是符合Web 2.0气质的,但是,这种结构松散全凭自觉的网友协作模式,早在黄一孟听说维基百科之前就已经开始实行了。

虽然VeryCD的许多数据都令人瞠目结舌,但黄一孟并不着急要把它们兑换成金钱。目前广告是VeryCD的唯一收入,而且只够维持收支平衡,但在广告位的数量上,他们仍然坚持每页不超过5个。“我们的做法一直都不是很激进,3年,一步一步走过来,我们不会为了给网站增加流量,吸引投资,就急功近利地做些不好的事情。我们也从来不需要靠芙蓉姐姐、激情小电影、性感MM来吸引眼球。”黄一孟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出来混,迟早都是还的。”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国内那么多P2P网站中,只有VeryCD的口碑是最好的。

愚人节那天,黄一孟在自己的Blog上开了个玩笑,说VeryCD因为某些不可抗拒之原因即将关闭。没想到,成千上万的邮件几乎挤爆了他的邮箱,Blog上长长的留言饱含悲情色彩,一个自称残疾人的网友说,VeryCD的关闭,他失去了人生中唯一的乐趣源泉。愚人节的玩笑不好玩了,黄一孟第一次感觉到巨大的压力。去年年底,香港人陈乃明因BT非法发放侵权电影作品案而入狱3个月,不久前,瑞典又爆发了一场因为警方查处BT种子搜索网站而引起的示威游行,版权问题风声鹤唳,VeryCD的前途仍然充满未知因素。黄一孟反驳道:“就版权问题,一方面努力寻求与版权方的合作,另一方面号召网友建立无版权的内容库,这是我们目前唯一能做的两件事情。”

一年来,不断有风险投资商三顾茅庐,但VeryCD到现在也没有动笔写任何商业计划书,也没太大兴趣去想将来怎么赚钱,他们更愿意多花些心思钻研技术,比如怎么提高电骡的P2P传输速度,怎么改进多媒体文件的搜索系统……有点闲情逸致的时候,他们还愿意设计个好玩的新Logo,再无聊些,还会编个自动点饭的系统,这是所谓程序员的情趣。事实上他们很乐于享受目前的边缘状态:赚不到太多钱,但也不至于活得太差,很有一点在平静中等待爆破点到来的兴奋感。在走出灰色地带之前,他们很清楚做一个盗火的普罗米修斯需要背负的风险和必须保持的低调。“在中国,用户多了,赚钱很简单的,但真正要做出对用户很有价值的东西,或者对中国整个互联网有价值的东西却很难。我希望做出这样的东西。”黄一孟这样解释他执著于VeryCD的原因。谁规定了互联网的成功之路,必须沿着扯概念、吸引眼球、圈钱、上市走?

狗狗等待第一个100万

记者◎黄燕

一年前的李学凌是网易内容总监,他的离职创业在媒体圈颇引人注目,尤其是李学凌在自己的博客上宣称“我的离职是对Web1.0的背叛”之后。一年后的今天,Web2.0已经成了老生常谈,博客已经成为全民运动,不过李学凌专注的RSS还属于小众产品,对他的采访是从一个对记者的问题“你用RSS吗?”开始的。

到目前为止获得追捧的Web2.0网站似乎都在助长用户的表现欲,比如博客和播客,而RSS则鼓励人们沉下心来多看,关键是有选择地接收信息。狗狗的作用很像在线邮局,你用它订阅某个网页,它会自动将该网页的最新内容发送到你的电脑上,任何你感兴趣的内容都可以订阅,只要它附有XML标签。RSS省去了不断打开浏览器寻找更新内容的麻烦,不过却造成了网站页面访问量的下降,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三大门户对RSS投入的热情远不如博客。

2005年8月,李学凌拿着从金山雷军那儿找来的100万美元天使投资创建了狗狗,已经在媒体圈摸爬滚打了10个年头的他太了解信息泛滥和受众的厌倦了,“大家越来越需要代理帮忙筛选信息”,这就是李学凌对狗狗的定位。即使RSS经过一年时间未见大起色,他仍然认为狗狗的方向没有错,“RSS起步比较慢主要是由于国内用户的参与经验不足,很多人不知道怎么用”。这其中也包括不少自称Web2.0的互联网先锋,不过李学凌没打算靠造势给狗狗招揽人气,“没有一个公司是通过教育市场成功的,那样做成本会高得吓人,我们只能顺水推舟”。的确有些人因为微软放风将在IE 7.0内嵌RSS阅读器而对RSS态度谨慎,但李学凌对此的态度不是抗拒而是欢迎,“微软也有outlook,但是电子邮件没有变成微软的市场,微软做RSS正好替大家做市场推广”。

李学凌自己的博客上就标着狗狗的订阅标签,绿色标签上显示已经有1988个人订阅了他的博客。在狗狗首页的订阅排行榜上你能看到很多熟悉的名字,老徐、华尔街日报、豆瓣评论,其中许多是博客,这让狗狗更像一个博客导航门户。两个月后狗狗2.0版将正式上线,这是今年李学凌的头等大事,筹划了半年的新版狗狗将肩负起信息二次筛选的任务,“有的用户订阅了上千条信息,肯定有很多是冗余的,狗狗要帮他剔除这些信息”。除了订阅和筛选狗狗还要强化社区功能,李学凌觉得目前狗狗用户之间的交流还是太少,狗友论坛大部分时间很冷清,4个分区帖子数加起来刚过60个。

李学凌没有像很多网站惯常做的那样提出注册用户数,因为“统计这个没什么意义,有些用户注册之后再也不来了”,他的目标是每天访问量达到100万人次,“到那时候就是狗狗的爆发点”。主流RSS网站Bloglines的访问量已经是100万的数倍,几个月前李学凌曾经为狗狗定下“一年访问量超过Bloglines”的目标,现在看来很难实现了,而何时能够等来第一个100万流量也还是问题,不过李学凌的心态不错。“不用着急,Google也是花了6年时间才走到现在。”他感觉现在狗狗在做的是摸黑过河,“还在河里摸索没上岸,一旦两只脚踩上了土地我们就可以撒丫子跑了。”

对狗狗来说概念已经不成问题,现在摆在李学凌面前的是现实的执行,而执行的核心就是成本。李学凌坦承运作不满一年的狗狗现在还很幼稚,“其实所有的Web 2.0公司都很弱小,别人伸个指头就能把你打趴下”。这个“别人”指的正是财大气粗的门户网站,新浪博客已经后来居上,现在又在复制豆瓣,李学凌认为新浪的一大优势就是成本控制,“2.0网站打不过1.0很正常,因为他们太强大了,做同样的事情他们比你花钱少会让你很难受,何况互联网公司的技术含量本来就低,很容易复制”。

上线两个月时狗狗曾经因为服务器不够用连续两天宕机,现在的狗狗已经拥有30多台服务器,“硬件上暂时没问题了”。人手方面李学凌还在招聘技术人员,他计划在年底前把目前30人的团队再增加一倍,“但不会超过60人,招人进来很容易,要真正把人变成团队很难”。到目前为止狗狗用的都是首轮10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虽然现在也在谈第二轮融资,但李学凌并不急于找钱,“狗狗做了还不到一年,现在还不是扩张的时候,先活下来最重要”。甚至盈利模式也不是他目前考虑的问题,“我们得先想好用户需要什么把产品做好,现在谈收费还为时尚早”。

方兴东跟博客死磕

实习记者◎刘宇

6月8日,博客网的总裁方兴东在他的个人博客上更新了一篇《难道谣言都进入2.0时代了?当谣言传得像真的一样》的文章,其中写道,“和朋友一起吃饭,好久没有见面了,感觉朋友老是欲言又止。言辞也屡屡开导我,搞得我有点怪怪……朋友终于诧异地开口了:最近,起码有不下10个朋友和我说起过同样的说法,说博客网只剩下50万美元现金了,到9月份肯定就关门完蛋了……我大笑,谣言能够传到如此真实的程度,如此广泛而深入的程度,不仅仅是一种境界,简直就是艺术了……看来,再艺术的谣言,我们也总是最后一个知道的”。

这篇博客中所提到的谣言,实际上还只是外界关于方兴东和他的博客网最近状况的种种说法的冰山一角。除了博客网仅剩50万美元,还有风险投资进入博客网高层、方兴东的权力被架空,重回自己建设起来的互联网实验室。一时间,方兴东似乎遭遇到了自创业以来最多的攻击和非议。对有着网络旗手、反微软斗士、博客教父等称号的方兴东来说,置身IT界的10年,也是自己的敢说敢言与谣言非议共存的10年。尤其是2002年他将博客这个概念引入国内、成立了博客中国网站后,他的博士论文问题甚至上了《南方周末》。

对方兴东的采访,就是从这篇博客和这些谣言开始的。此时坐在博客网总裁办公室中的方兴东,和去年10月拿到1000万美元风险投资的时候有些不同,讲起博客和博客网,不再是如布道者般滔滔不绝,反倒处处得见一种平和谨慎,就像他自己在博客中写的那样,“我在互联网10年从来就没有低调过,也从未像现在这样言辞谨慎老实过”。作为国内Web2.0网站中第一个拿到风险投资的网站,一年前,方兴东的目标是争取博客网成为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全球第一个博客网站,做很成功的商业化。现在,不少国外Web2.0网站已经进入了Alexa前100名,而国内一些Web2.0网站也开始找到自己的商业模式,博客网却似乎进步不大。对此,方兴东承认说,“一年中,虽然和传统Web1.0的公司差距的力量还很悬殊,但已经开始被大家当作互联网上很严肃的一股竞争力量了。博客网想做的事情太多了,耽误了一些进展,否则,我们也应该能在Alexa的Web2.0排名中占有一席。经过这一年的发展以后,发现事物还是有它发展的规律,当速度超越规律的时候,可能欲速则不达,走了一些弯路”。

而去年,博客网获得1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的时候,很多人都说,方兴东想的该是如何把这1000万美元花出去。半年过去了,1000万美元是怎么花的呢?方兴东微笑着说,“做了这么多年,以前确实没花过这么多钱,很多东西都是第一次,所以这里面肯定会有很多学费”。而资本为博客网带来的,是如方兴东所期待的“成功的商业化”还是按照游戏规则规范化的公司呢?方兴东说,“很多事情,人一多,就不是那么简单了,以前个人做评论的时候,自己说了算,怎么高兴怎么做。现在必须按照游戏规则,按照正规途径做。这里面也许有过不愉快,但更多的是轻松,因为你的团队也可以帮助你解决。资本也是一个创业伙伴,但资本也有资本的利益所在,必须考虑到报偿。但既然选择了风险投资,就要面对这些啊”。

方兴东认为,创业就是这样,心态需要不断地放开。但说起创业,永远处于兴奋和学习状态的方兴东也忽然生出一些感慨,“互联网10年了,一直是处在变化的动态中。像陈天桥,原来以为他的方式很简单,但现在看来也不是。像马化腾,刚轻松几天,但移动这边策略又有变化,其实创业永远没有什么特别轻松的时候,真要永远处在学习之中”。如此丰富而忙乱的一年中,方兴东也没有离开他一手创办的互联网实验室,他每天仍像发现博客之前一样,花大量时间关注互联网的最新动态,尤其是那些优秀的Web2.0网站。这一年会感到累吗?“有时候也会有,但我基本上总是处在最兴奋的状态上”,这真是典型的方兴东式的回答。

采访时,方兴东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份博士答辩材料。今年6月,方兴东读了10年的博士学业也将结束,刚刚通过答辩的论文还是他的老本行。因为2004年的前车之鉴,公众的关注使得他的答辩被放大,方兴东无法在清华大学电机系通过他有关博客的毕业论文。所以,尽管如今已经转到传媒专业,方兴东还是希望论文保持低调,虽然他这篇研究了4年,题为《博客传播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的论文十分有可能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说起论文,方兴东又回到了他最擅长的博客,他坚定地认为Web2.0中唯一的杀手还是博客,“没有任何一个应用比博客影响更大更重要。将来的博客不仅要个人自娱自乐,还要把关系作为自己博客的核心体现,要把原来单纯的博客和Myspace这种交友结合在一起,博客网的下一步就是要把这种关系引入进来,在看个人资料和看内容之间达到平衡”。

(三联)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