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坑旁葬有2200年前"洋劳工"
2006-06-30
新华社记者冯国、李勇 中国考古专家28日说,他们最近通过DNA检测发现,在秦始皇兵马俑坑旁埋葬着一具2200年前具备“欧亚西部特征”的人类遗骸,死者生前是修建秦始皇陵的劳工。

  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陕西省考古所研究员段清波说,这是首次发现“洋劳工”在2200年前已来到中国腹地。

  西北大学考古系主任王建新说,“洋劳工”出现在中国腹地,其意义犹如在金字塔修建者中发现了东方人一般,在东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专家们共对秦兵马俑坑旁“劳工墓”里的50个劳工遗骨个体进行了DNA检测研究。

  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博士生徐智说,50个劳工遗骨个体为随机选取,人骨样品部位主要是肢骨残段。

  他说,在对样品进行预处理后,用硅胶吸附法进行了DNA提取,最后做出了15个个体的类型结果。

  专家们在初步认定古DNA的基础上,通过与部分现代人线粒体DNA数据的比较参照,对所研究样品单倍群归属进行了初步确定,从中发现一个个体具有“欧亚西部特征”,是比较典型的欧亚西部T类群个体。

  徐智说,世界上具有这种欧亚西部T类群个体有10例,分别属于信奉拜火教的帕西人及波斯人和库尔德人。

  他说:“欧亚西部特征”遗骨的发现表明,在汉代丝绸之路繁荣之前,东亚人群和欧亚西部人群间可能已发生较为频繁的联系,甚至出现了一定的基因交流。

  徐智说:“我们希望这个结果能由其他实验室作进一步研究证明。”

  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副教授谭婧泽说:“从人种学上讲,欧亚西部的人是欧洲人。”

  她说,秦始皇在位之前,东西方大规模人群交流很少,但是小规模人群交流是很正常的。

  谭婧泽说,这个“洋劳工”很可能是被人抓来的,他的基因虽有欧亚西部成分,但可能不是第一代,至于是第几代,目前还不清楚。

  “劳工墓”位于秦兵马俑博物馆门前约500米,是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陵考古队2003年初清理一处为秦始皇陵烧制砖瓦的窑址时发现的。

  段清波说,“劳工墓”内埋有121具人骨架,死者们生前是2000年前修建秦始皇陵的劳工。

  他说,这些骨架紧密叠摞,骨质受压严重,而且埋葬环境曾受水的侵蚀,人骨保存状况较差,一经采集,骨骼就会粉碎或断裂。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人骨鉴定专家张君说,所葬劳工的年龄全部为15岁以上,平均死亡年龄为24岁,15岁至35岁者占85.1%,36岁至55岁者占6.6%,另有10个个体因骨骼受到破坏只能判断为成年人,未发现56岁以上的老年个体,除一例被怀疑为女性和两例无法判定外,皆为男性。

  秦兵马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为世界最大的考古学储备之一。秦始皇陵(含兵马俑坑)修建历时30余年,陵园面积50多平方公里,动用劳工达70多万人。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