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竹炭让污水成清流
2006-06-29
在南京林业大学紫湖溪黑臭成灾的120米长支流上,镶嵌着5个“生物竹炭坝”,上游汇集来的高浓度生活污水,分别从5个坝上流过,顿感变清了许多。经对“生物竹炭坝”下处理后的水质取样化验,主要污染物指标全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规定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这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齐生创立的“生物改性竹炭”治污技术成果。

  张齐生一直致力于竹材研究。他利用竹炭吸附力特强的神奇功能,几年前开始进行生活污水过滤处理试验,很快实现了污水成清流。但是,试验时间一长,竹炭的致命弱点便暴露出来:内部空隙被各类污染物质渐渐填满,导致吸附功能变弱,失去过滤处理的功能。

  针对这一状况,经过3年多潜心攻关,张齐生进行了生物改性竹炭试验。先后培育出三大菌群10属80多种附着力强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专门把污染物质当“粮食”。这样,就可以让其去“吃掉”竹炭空隙中的污染物,使竹炭内部空隙长期保持清洁,以稳定发挥吸附功能。

  张齐生把南林大校园里的紫湖溪120米长的支流,作为治污示范工程。他介绍说,这是整个紫湖溪污染最重的河段,主要接纳了南京东部居民和南林大学生,共计5万多人产生的生活污水、化粪池溢流污水以及学生食堂泔水池溢流污水等,长期发黑变臭。按照紫湖溪支流每日接纳的污水总量计算,全部处理需要建设一座日处理规模为1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总投资将达3000多万元。同时,还要占用大量土地。运行费用也将是一笔很大的负担。

  张齐生筹措了15万元,经过4个多月的施工,在紫湖溪120米的支流河床上,建成了日处理为1万吨的“生物改性竹炭”污水处理示范工程,于2005年6月投入运行。经过一年运行,不仅使紫湖溪支流河水水质稳定达到国家相关标准,而且一年来的实际运行费用仅为2万元,是同等规模城镇污水处理厂的1/l00。

  在建成“生物改性竹炭”治污示范工程之后,他们又紧锣密鼓地对横贯南京林业大学校区的l.5公里紫湖溪干流进行治理。总投资为50万元,在紫湖溪干流上建成日处理3万吨的“生物改性竹炭”治污工程。这项工程建成后,会改变紫湖溪干流黑臭成灾的状况。

  张齐生认为,“生物改性竹炭”技术,非常适合广大农村污染河流的治理。如果农民生活区每天产生污水量在4000 吨至6000吨,“生物改性竹炭”治污工程投资不会超过15万元,而每年运行费用仅为1.5万元。

    《人民日报》 (2006-06-29 第16版)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