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自:tom.com
“两会”召开,房地产如何稳定发展,无疑是焦点之一。
住房,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它具有社会保障性,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最大程度地实现“住有所居”,社会才能安定和谐。
目前,住房市场的基本症结,是房价问题。房价脱离了大多数居民的购买能力,推动房价上涨的已不仅仅是城市化的刚性需求,国内外的热钱和开发商的炒作,参与了推升房价的过程。价格虚高,老百姓能买的起的房子,市场上供应的太少了。结果是,市场没有完全解决市民百姓的住房问题,市场的房子也因价格过高而面临滞销的趋势。
老百姓一直都很关心房价。从现在的情况看,不仅低收入人员买不起房,就是中等收入人群也难以承受,商品房的价格与普通百姓的承受能力相差甚远。房价,房价,为了破解百姓住房的困惑,一些网友提出要大幅度降低房价。
这样的声音,听上去似乎是表述了广大民众的利益,可是仔细分析,便发现其中的问题。对于房价问题,需要从理性角度分析,一味要求压低房价,是不是真的就能够解决老百姓的住房问题?我看未必。
2007年下半年,我国市场化的住房价格飞涨,除了极少数高收入家庭外,几乎所有家庭都难以承受,房价已经到了必须调整的时候。 不过,经过一年的调整,一些大中城市的房价又开始回到2008年初的水平上;房价已小幅下跌,房价还会再下降吗?房价的合理时代何时到来?房价已出现下行迹象的房地产市场,又该如何稳定?“两会”之际,人们议论纷纷,多种猜测,各有说法。
说起房价,其实这是一个市场经济的产物,要按照市场的规律去办事,才能将其导入正轨,使之稳定持续发展。
民众需要住房,开发商需要获得利润。在市场的平台上,房价需要一个合理的定位,过高或者过低的房价,都不是好的现象。房价过高,超过民众负担能力,涸泽而渔,会阻碍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房价过低,压低各方面土地和原材料成本,首先影响的是房子质量;从经济角度讲,会影响税收,会压制相关原材料产业的发展,不利于整个国家的经济,最终吃亏的还是民众。
可以说,房地产业,对于国家经济大局的贡献远不止于一套住房的销售价格,其中连带着钢铁、水泥、建材装饰、税收等多方面的经济问题,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当前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中国经济稳定尤其重要,需要理性地去看待,一味地打压于国于民都没好处。
一味高喊着压低房价,可以说是一种模糊认识、偏激观念。作为“重要支柱产业”的房地产,无疑是需要稳定下来。怎样稳定?温家宝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稳定市场信心和预期,稳定房地产投资,推动房地产业平稳有序发展。仔细研读温总理的报告,发现其中没有一处提到房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经济的发展房价适当上涨是必然的,属于正常范畴;但是房价只涨不落,节节攀升,总显得供不应求,高烧不退,就表明房地产市场出了问题。 政府现在要做的:是通过加强对房地产业的分类管理,整顿市场秩序,规范交易行为,使房地产建设规模和房价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这才是要点。
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抓紧建立住房保障体系。报告中,就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支持居民购买自住性和改善性住房、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等问题进行了阐释。房地产调控思路清晰、指向明确。政府不再去干预价格,而是安心做一个保障性住房和公共政策的供给方,这是非常高明的一招棋。
加大廉租房的投资和棚铺区的改造、加大广大群众可承受住房的建设力度、理顺限价房的价格,只有低价房投放市场力度加大,房价走高的趋势才能有效逆转。保障性住房的“鲶鱼效应”,将促使商品房价格自然回归,届时市场也会更加活跃起来。
温总理的报告,就建立住房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出了三大指导原则和今年要采取的四项措施,这些措施对于防止房价过快上涨,抓住了根本,点到了实质,为解决住房难问题提供了有力保障。百姓的期待,不久将会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