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春以来,“圆明园防渗事件”给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田村的勾凤英女士留下了深刻印象。她一直想弄明白:圆明园铺膜到底谁说了算?4月13日,“圆明园防渗事件”听证会在北京举行,勾女士这才发现:类似的事情还得听听老百姓的意见!
此外,勾女士还学到一个新词———“环评”。她说,“环境是大家的环境,光政府说了不算,圆明园公园管理处说了也不算。要先进行‘环评’,然后才能动工———这是法律规定。”
和勾女士一样,带着同样的疑问,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客座教授张正春3月28日向媒体公开发出了自己的质疑。随后,经过一场全国性的大讨论,圆明园防渗工程的始末与功过渐渐显山露水,公众参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与此同时,环境保护警钟长鸣: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化公司双苯厂车间发生爆炸事故,对松花江哈尔滨城区段水体造成污染,导致380万哈尔滨市民全线停水。这起重大水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辞职。
2005年,从“圆明园防渗事件”到中石油吉化公司爆炸事故,环保问题从未像现在这样与人们如此接近,也从未像现在这样引人关注。
早在今年1月19日,自2003年9月1日《环评法》实施后,国家环保总局首次大规模对外公布了30家违法电厂开工项目,掀起了一股“环评风暴”;3月17日,“环保风暴”再起。国家环保总局向外透露,我国今年将积极推动领导干部的环保政绩考核。该项目的试点将率先在四川、内蒙古和浙江三省(区)进行。在此期间,“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将被正式纳入试点省区的官员政绩考核体系;4月13日,备受公众关注的环评启动标志———“圆明园防渗事件”在北京举行听证会。这是环保总局在《环评法》实施后第一次召开公众听证会;4月29日,我国首次启动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这一天,国家环保总局宣布,从即日起至7月枯水期启动淮河流域环境应急预案,以保障淮河流域群众的饮水安全。沧桑十年治淮路,淮河流域近2亿人的饮水安全终于有了一线希望……
一年的成绩,来源于五年的努力;公众头上一片蓝天,来自五年苦心的经营。
全国政协常委、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汪纪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十五”期间,在我国GDP年均增长8.8%的情况下,除二氧化碳外,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所控制,水泥、电力、钢铁、造纸等重点行业单位产品污染物排放强度逐年下降,全国环境质量基本稳定,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治理沙化和水土流失取得成效。全国建成的51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32家环境友好企业、17个生态工业园区、166个国家生态示范区和79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等对全国推行循环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她说,"十五"期间中央提出的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和谐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战略原则和目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都是把环保提到关系国家长远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位置。最近国务院又专门作出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十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更好地参与了国家经济宏观调控,强化了环境影响评价,严格环境准入,有效抑制了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更加注重了区域、流域开发规划环评,促进了产业合理布局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通过三年的部门联手专项环境整治行动,解决了一大批危害健康影响社会稳定的环境突出问题,建立了敏感区域的协商协调、联防、联办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