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向媒体披露圆明园事件的张正春教授今天对记者说,他本人对昨天环保总局举行的听证会表示满意。他说,国家环保总局作为国家行政机关能够倾听公众意见,这本身就是政治进步。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姜文来建议,“改进听证代表产生的程序。听证代表产生程序及其构成,是听证会能否准确反映民众意见的关键。此次听证以专家为主,是否代表民众的呼声值得推敲。作为听证代表,没有院士、教授、官员、百姓之分,都是平等的,在座位安排、发言时间等都应是均等的。”
这次听证会也吸引了公众的巨大关注,在央视的时空调查中,58%的参与者希望通过本次听证会,最后达到撤掉防渗膜,恢复原生态的结果,仅新浪网的听证会实录就有超过400人参与评论。
在圆明园附近居住的北京市民,对这次听证会非常关注,北京大学研究生李想说,虽然这次听证会会对圆明园工程产生什么样的决定作用,目前还无法知道,但这毕竟走出了公众参与的第一步。
从事网络工作的刘云先生认为,圆明园是大家的,听证会上虽然各方面的专家说出了自己的意见,但公众的声音还不够,而且参加会议的大都也是专家,希望能增加公众的代表。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的一位编辑则表示,这次听证会专家提出了不少的看法和意见,但各方面最好能够涉及到,特别是水利、园林等专业的主管部门应该说出他们的专业意见。
潘岳表示,听证会对于政府而言,是要求不能拍脑袋定项目,要多听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对公众而言,应提一些建议和可操作的方案。这样就能形成政府与公众之间良性互动。今后与公众关系密切的重大工程,还将举行环境影响听证会。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