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之旅——科学家详解中国第三次北极科考目标
2008-07-13

    7月11日,少先队员挥舞国旗送别“雪龙”号。当日,“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从上海浦东外高桥的极地科考基地码头启程前往北极,将展开为期75天的第三次北极科考。此次出征北极是我国北极科考史上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一次。科考将主要针对北极气候变化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北冰洋独特的生物资源和基因资源、北极地质和地球物理等展开研究。 新华社记者 裴鑫 摄

    新华网“雪龙”号7月12日电 专访:科学探索的和平之旅——科学家详解中国第三次北极科考目标

    新华社记者崔静

    俄罗斯在北极海底“插旗”,加拿大宣布将在北极地区建军事基地……近年来,受北极资源利益驱使,一些国家在北极地区展开了主权争夺战。11日启程的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带着什么目标奔赴北极?科考队首席科学家张海生说,这次科考完全是为了研究北极的气候变化,没有针对北极资源的考察任务。

    “研究环境变化对北极的影响及对中国气候的影响是近年来中国确定的北极考察目标,中国的北极科考活动都是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的,”张海生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这样表示。

    7月11日,科考队员们登上“雪龙”号。当日,“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从上海浦东外高桥的极地科考基地码头启程前往北极,将展开为期75天的第三次北极科考。此次出征北极是我国北极科考史上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一次。科考将主要针对北极气候变化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北冰洋独特的生物资源和基因资源、北极地质和地球物理等展开研究。 新华社记者 裴鑫 摄 

    张海生说,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在中国前两次北极科学考察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北极的快速变化及其生态、环境和气候效应;二是研究北极环境的快速变化对中国气候环境及经济社会的影响。围绕这两大科学目标,科考队将重点开展物理海洋学、生态学、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地质和地球物理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完全是一次科学探索之旅、和平之旅,”张海生说。

    他介绍说,一系列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今年北极地区海冰消融的情况可能比去年更严重。为此,中国第三次北极科考将着重加强对北极地区海-冰-气相互作用的研究,这不仅包括了解海冰消融的情况,也包括考察海冰消融后对海洋及大气的影响。

    海洋、海冰和大气的相互作用和变化,不仅影响整个北极地区,也会对中国的气候变化产生重大影响。张海生解释说,中国的整个气候受季风影响,而来自北方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就是一种干季风,它不仅影响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东北地区的气温高低、干旱程度等,也影响到中国中南部的雨量大小。“实际上,今年春节前后发生在中国南方地区的冰冻雨雪灾害,某种程度上就和北极有一定关联。”

    “气候环境的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因此了解和认识北极对中国国家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长远的战略意义,这是中国开展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的真正目标所在,”张海生说。

来源:新华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