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藏民来说,铁路这个庞然大物带来的冲击才刚刚开始
■青藏铁路正在影响着青藏高原上每个城镇的命运浮沉,而富有冒险精神的内地移民们正在络绎而来。
■在城镇,在表面上,变化是迅疾的;而在乡野,在心灵中,传统依然坚固地存在。
■无论是进步还是落后,教育还是宗教,草根还是权威,在各个领域中,西藏都至少有两种看似冲突的规则,长久地同时并存。
城镇兴衰
5月5日上午,我们翻越了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进入西藏辖区。在此后500多公里中,青藏铁路将穿越藏北的那曲地区。
与青海不同,这边的城镇要多一些,也繁荣一些。饭店、音像店、摩托车专卖店、低档宾馆和网吧,正在快速涌现。只需在这些小镇走上一圈就可看出,“进步”的含义,暂时还意味着成为1980年代一些内地城镇的翻版。
铁路建设即将结束,带来的消费需求也将随之消失,对于那些曾因此而兴旺一时的城镇来说,如何继续繁荣是很切实的问题。只要想一想那些刚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出现的问题,就会理解它们困惑———瞬息间繁华落尽,最强劲的一个经济引擎突然停止了转动。
格尔木就处在这种状态:铁路的建设投资带动了它的服务业升级,包括更多更好的宾馆、饭店、出租车,在铁路工人们离去之后,本地消费无力予以支撑,不得不大量闲置。
格尔木市最繁华的食品街,被本地人称为“发廊一条街”,当初就是因铁路建设而兴盛一时。如今,这里的铺面租金已经大幅下跌。“星期八美容美发厅”2002年的年租金是2.1万元,今年只有9000元。
与此同时,因青藏铁路而受惠最丰的城市拉萨则一片乐观景象,店铺租金持续上涨。
在拉萨市的北京路,一个小店铺的租金在半年内从4.5万元涨到了7.8万元。“现在的拉萨有点儿像丽江开发的前期,”骑行者拉萨驿站的阿达说,“好像是最后一块有开发价值的地方。”
他的印象是,如今的拉萨到处都在装修。前些日子,他的两个朋友争夺一个店铺,为了不伤和气,只好抓阄。
“可是西藏不能只有拉萨是这样,”在这呆了3天后,葛剑雄认为,“拉萨对其他城市的辐射还是不够。”
铁路通车带来的动力迟早会传递回格尔木,但暂时还不会有明显的效果。
这里向来发达的汽车运输业无法与铁路竞争。在格尔木火车站的货场,来自宁夏中卫的货车司机杜永国说,“现在的生意,至少差了2/3。”
2004年的一车钢材(格尔木-拉萨)的运价是7000多元,现在降到了5000多元。5月2日,他正准备拉一车铧犁去拉萨,对此他抱怨,“利润很小。”
“车走了一半,信息部关了一半。”东嘎货运信息部的陈静说。其实早在火车正式通车前,汽车货运的生意就很差了,她解释,这是因为“拉萨的物资储备够用一年的,水泥、煤炭,都可以等火车开通之后再进藏”。
青海省交通厅的运输处处长赵连龙估计,铁路通车后,由青海进藏的公路运输量至少会减少30%。
另外显而易见的是,格尔木的旅游服务业将经历低潮。在铁路没修到拉萨前,如果一个旅行者想从青藏线进藏,那么他就非在格尔木停留不可。餐饮、住宿,各种消费,都会留给这个城市。现在,旅行者们可能只在躺在疾驰而过的火车上,远远地瞥上一眼这个西部小城。
对于国家格局来说,拉萨是如此重要,以至多年以来在千里之外为它设置了格尔木这个专门的物资中转站。如今铁路建成,格尔木将像1980年代前的另一个中转站甘肃省柳园市一样,成为被超越的城市。
西藏驻格尔木办事处,简称“西格办”,是格尔木的前身,亦是这个城市在过去大多数岁月中使命的缩影。今年2月,唐增勋刚从他的副主任位置上退休,他的遗憾是,没能亲手促成格尔木工业园的建成。实际上,这差不多是当地的共识:矿业和工业,才是如今格尔木的希望所在。
“格尔木地位的下降,其实是历史的进步。”唐增勋说,“不过老百姓确实要承受一段时间的阵痛。”
这个城市正在摆脱计划体制,走向市场。不过与大多数城市相比,它要走的是一条逆向之路:不是从工业转向第三产业,而是从第三产业转向矿业。青海省盐湖集团占全国使用量1/3的钾肥,正在成为格尔木寄寓期望最多的产品。
在盐湖集团的14个卤水池中的一个,阿来把胳膊伸到水里,结果胳膊上粘满了白色的结晶。这些卤水被工作船抽到进口的自动化机器中,几乎不需人工操作,就可以变成价格昂贵的钾肥。
对钾肥的期望最终也要回归到铁路上。
5月中旬,由于青藏铁路西格段复线工程紧张,这一铁路段全线停运,盐湖集团的钾肥也暂停向内地运输。“领导要求我们利用公路,”宋显珠说,“可公路运输根本不赚钱,我们干脆停了。”
在那曲,一些有商业头脑的人则充满了乐观精神。在那曲镇门地乡俄玛迪格村,那曲火车站仍在紧张的建设中,一些藏民已开始在最接近车站的位置建店铺,希望通车后售卖酸奶、酥油茶以及任何可买卖的东西。一座规模很大的“浙江商城”已在去年开业,来自全国各地的生意人在这里租用档口,期望着火车的到来。
“现在的生意不好,”来自佳木斯的孙丽萍说,“等铁路通车再看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