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作家》等文学期刊"变脸"应对市场
2006-06-21
在读者的阅读取向日趋多元、文化产品不得不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文学期刊经营者清醒地意识到,与其期期艾艾地一味抱怨读者、回避市场不如积极地适应市场。当下,在不断的改头换面之后,一些文学期刊悄然地走出了象牙塔,尝试着各方面的运作,寻找着最佳趋向,无论是文学领域内的坚守,还是文学向自我边缘的拓展,它们都呈现出一种可贵的文化坚持,并开始又一次从时代舞台的聚光灯下凸现出来,展示着坚韧而沉实的光辉。

  《十月》:关注现实叫板“时尚”

  不久前,《十月》副主编宁肯做客和网友就“网络时代的文学期刊”进行在线交流时透露,《十月》发行量超过一些时尚杂志。据他说,《十月》的发行量稳定在10万左右,这个数字对一本纯文学刊物来说,除了令人感到惊讶外,还有一点好奇,什么样的“纯文学”吸引了10万人的关注?

  2006年第2期的《十月》中,“第一阅读”是李锐的《犁铧·耧车》。自2004年起,李锐的“农具系列”10余篇均以古已有之的农具命名,从与农民、与土地最贴心的农具意象入手,写出了对现实的焦虑,小说主题堪称一幅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全景图。漠月的《冬日》讲述了一个牧驼老人的故事,老人先后经历了丧偶之痛和儿孙的离弃,但依旧不愿离开厮守了一辈子的大漠和驼群,大漠的精魂流淌在老人的血液之中,他无法割舍。小说的叙事内敛而扎实,层层推进,显示出作者良好的艺术修养和技术功力。

  其他小说如《一树丁香》、《智能梯子》、《北方船》等也都既贴近生活,又与生活保持着适当的审美距离。此外,本期刊发的散文作品中,有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脸上的阳光》和“重读萧红”的《女性的天空》等。不难看出,切入当下现实,立足底层,关注百姓生活,应该是《十月》敢向时尚类杂志叫板的底气所在吧。

  《作家》:名家新作首发“抢滩”

  《作家》杂志创刊于1984年,是目前中国唯一的彩版文学杂志。《作家》已被评为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北京大学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览》连续四次将《作家》列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作家》首发的重要作品包括宗璞的《我是谁》、韩少功的《文学的根》、史铁生的《奶奶的星星》、苏童的《已婚男人杨泊》、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迟子建的《亲亲土豆》、毕飞宇的《哺乳期的女人》、鬼子的《伤心的黑羊》、余华的《黄昏的男孩》、池莉的《一夜盛开如玫瑰》、徐坤的《厨房》、赵本夫的《天下无贼》等。《作家》发表的作品曾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两届中国文学最高奖——鲁迅文学奖。

  《作家》杂志经常推出一些狂飙激进的先锋小说和先锋文学观念,有许多年轻作家和评论家也把这里当成是自己的实验田。2006年第四期的《作家》杂志,在“金短篇”栏目里推出了深圳青年作家盛可以的《淡黄柳》和浙江籍作家王手的《让她守身如玉》,无论是叙述方式和语言风格都流动着前卫的飘忽感。此外,可以让读者甘之如饴的有老作家李国文的历史随笔《中国御用文人的末路》,见解独特,旁征博引,行文幽默;有中年作家张抗抗的万字散文《虎啸—为虎代言》,想像丰富,纵横捭阖,语言抒情。而著名作家洪峰、张笑天、孙中田等人的文字也充满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阅读愉悦。

 《青年作家》生死观照与文化“胎记”

  今年元旦,由巴金题写创刊词的文学杂志《青年作家》,在创立25周年之际选择改版,将刊物的重心从纯文学向多元化文体转移,试图通过关注“民间纪实”来实现市场突围,为纯文学刊物踏勘一条重生之路,这样的自主探索值得关注。

  2006年第四期《青年作家》上有两个专题——《生与死:人的两张照片》和《千古一堰的文化胎记》。前者通过两位德国人的镜头,图文并茂地记录了那些在临终关怀医院的病人的生与死。每人两张照片,一张记录他们活着时的状态,一张则是他们死后的表情。在这些人的脸上,有平静、期待,也有绝望、悲伤和恐惧。摄影师用对比手法强烈地展示阴阳两隔的场景,表现人在面对和经历死亡时的精神状态。后者关注的则是延续了一千多年的都江堰清明放水仪式。

  要特别提出的是,改版后的《青年作家》以国际16开的“瘦身”版式出现,每期随刊赠送64开本、96页的珍藏册,这个创意在目前国内文学期刊中并不多见,本期随刊赠送的是影印的《白毛女》连环画,殊为别致。

  《天涯》改版十年关注“底层”

  10年了,《天涯》的改版之路具有某种标本的意义。今年第2期的《天涯》,刊发了一组特稿:《<天涯>十年:中国的思想和文学》。旷新年、蔡翔、于坚等撰文,或回顾10年间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嬗变,或梳理《天涯》风格的形成,或陈述时代背景下思想文化的内质变化,各人从不同观察视角作出的见解,却在某种意义上呼应着同一个主题,即《天涯》改版时的“编辑设想”:“改版后的《天涯》力图成为一份具有道义感、人民性与创造力的文学文化刊物,致力于历史转型期的精神解放和精神建设……本刊视文化多元化互补和艺术与学术的个性自由发展为精神成长的必备条件,愿意成为不同观点与流派的好作品同展风采的舞台。”

  本期《天涯》刊发了一组专题文章《底层与关于底层的表述》。结合中国现实问题进行思考一直是《天涯》所提倡的,对底层问题的持续关注反映了它一贯以来坚持的信念。从就业到三农,从生态到权力腐败,《天涯》始终与发展中的国家和社会同行。

来源:深圳特区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