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2007.07.20 来源:新华网
据施普林格科学商业媒体网站报告,一项新的研究表明,气候气候变化可能是战争冲突的根源。据香港大学学者章大卫及其同事称,未来的战争冲突可能将归咎于气候变化以及因气候变化而发生的生态资源短缺。他们的研究已经发表在施普林格的《人类生态学》杂志网络版上,其重点在于,温度的波动和农业产量的降低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解释古代中国东部地区的战争频率。
近期有人提出,将厄尔尼诺,拉尼诺,低温灾害,太阳活动,禽流感,地震,甚至世界经济增长等等都连系在一起,统一考虑为“灾害群”,并认为有群发机制,这不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因为在全世界每年都会有不同的自然灾害,在选取上有极大的任意性。即使相关系数达到100%,也难以说明某两种现象之间一定存在物理机制的联系,例如小孩和树木都在长个,能够说明他们有物理联系吗?采用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难以让人信服,更谈不上用来预报自然灾害了。其实,科学研究已论证了强潮汐、厄尔尼诺、拉尼娜转换与强震频发的关系,强潮汐、强震与低温及流感爆发的关系,强潮汐、太阳活动与地震、海温、气温的关系,有人视而不见,可能是其研究领域过于狭窄。香港大学学者章大卫及其同事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
存在相关性的现象之间不一定存在物理机制联系,但存在物理机制联系的现象之间一定具有相关性。因此,发现现象之间的相关性是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难道有人从互不相关的现象之间去寻找它们之间的物理机制关系吗?这才是货真价实的反科学的研究方法。用一个不能肯定的命题否定一个基本事实,这是科学上的“莫须有”罪名!
认识现象之间的相关性是研究相关机制的第一步,科学历史上的重大发现莫不如此。魏格纳就是通过大陆形状的吻合,研究大陆漂移的。而著名物理学家杰弗瑞斯关于大陆不能漂移的物理机制证明却是错误的。杰弗瑞斯认为大陆之下为固体而不是塑性体,是不能相对移动的,以此压制大陆漂移学说50余年。偏见使著名物理学家远离真理。80多年的科学实践验证了大陆漂移理论。章大卫和他的研究小组的研究也是这样。
章大卫和他的研究小组主要着眼于气候变化在过去1000年里对中国东部地区战争频率的影响。中国东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养活了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作者调查了公元1000年到1911年间发生的899次战争的相关数据,这些数据均记录在《古代中国战争记事表》中。他们把对这些数据与同时期北半球气候的一系列温度数据进行了相互对照。他们发现中国东部地区的战争频率,尤其是部分南方地区的战争频率与温度变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关联。几乎所有战争的最高潮和王朝变更都发生在严寒时期。温度的波动对农业和园艺业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技术水平有限的社会里,比如前工业化时期的中国,温度的降低会极大地影响农作物和畜牧业的产量。据章大卫和他的研究小组称,在这样的生态压力下,战争将成为重新分配资源的最终手段。作者们总结称:“正是长期气候变化所引起的农业产量变化推动了中国历史上战争与和平的循环转换”。他们建议研究人员在思考人类历史上战争的成因时应把气候变化这一因素考虑进去。
有人说,即使相关系数达到100%,也难以说明某两种现象之间一定存在物理机制的联系,例如小孩和树木都在长个,能够说明他们有物理联系吗?这句话前半句是对的,说明了继续研究相关机制的必要性;后一句话就错得有点离谱,难道小孩长个不需要外部条件吗?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或许这个小孩的家庭就靠这片树林维持生活,树是这个家庭衣、食、住、行的主要物质来源和经济来源,为什么就不存在相关的物理机制?
事实上,人和树的相关关系渊源久远。类人猿在热带雨林能够繁衍生息,当冰期来临,热带雨林消失后,类人猿不得不从树上走下来,用脚走路,腾出双手使用武器,与凶猛的野兽搏斗,完成类人猿向人的转变。人类的诞生与树没有物理机制吗?人类的发展同样与树息息相关。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沙漠化,根源就在于全球森林面积的大规模减少,干旱少雨和人类破坏是沙漠化的原因。
恩格斯的如下论述,至今仍是指导环境科学的至理名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效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 全球荒漠化的现实和世界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再一次证明了基础理论科学的光辉!
无论从宏观到微观,大到人类生存,小到小孩生长发育,树与人都息息相关。农村退田还林,城市绿化造林,就是为了营造有利于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完全不了解人与树的相关关系,囿于自己的一孔之见,一己之利,把偏见当真理,把无知当特权,只能起到真理杀手的作用。
将厄尔尼诺,拉尼诺,低温灾害,太阳活动,禽流感,地震,甚至世界经济增长等等都连系在一起,统一考虑为“灾害群”,并认为有群发机制,这是科学创新,需要进一步研究。想否定它,要拿出科学依据,想证明它,也要拿出科学依据。
大量事实证明,近两年是灾害频发期,8.5级以上强震、飓风增强、严重低温冷害和禽流感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这是一个基本事实,相关机制也存在于许多相关文献。我们有责任把我们的研究成果呈报相关部门,对即将到来的灾害有所准备。
6年前,魏松林指出,黑龙江省夏季温度存在30年左右的冷暖转换周期。在暖期中,出现厄尔尼诺的同时对黑龙江省发生夏季温度影响较弱,仅出现个别月份的阶段性低温(1987和1991年),不会造成全省大范围的持续性低温冷害;在冷期中,厄尔尼诺同期黑龙江省气温偏低或出现冷夏。这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易发生低温冷害的统计是完全一致的,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957、1972、1969和1976年发生了中国东北严重低温冷害年,1888-1890、1900、1918-1919、1957-1958、1968-1969、1977发生了全球流感爆发,两者有必然的相关关系。这不是任意选择的结果,有大量文献作依据。
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他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有1200年的周期循环,与人类历史兴衰一一对应。古气候研究表明,近4000年以来于4个全球气候变冷时期,即在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800年、公元400年及公元1600年左右的几个世纪——这种准周期性与太阳活动周期性变化有关。全球温度变化影响了地区降水形式:在气候变冷期,欧洲北部变得更潮湿,而中低纬度地区变得更干旱。这两种变化形式都不利于农业生产。历史记载表明,历史上民族大迁移是由于庄稼歉收和大面积饥荒,而不是逃离战争,公元2和3世纪的日耳曼部落的大迁移就是一个例子。
如果说农牧业原始经济制约于自然灾害,现代大工业生产似乎与气候变化无关,社会发展的自然周期曾一度受到质疑。最近的全球变暖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现代社会的威胁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越演越烈,资源、能源、环境和海平面上升,限制了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的短缺和争夺不可避免,冷战的阴云又布满世界的上空,军备竞赛持续升温。
香港大学学者章大卫及其同事称,未来的战争冲突可能将归咎于气候变化以及因气候变化而发生的生态资源短缺。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说,现代的战争原因是石油,未来战争的原因是淡水。许靖华的历史研究、美国国防部的秘密报告、罗勇的“气候安全论”,表明科学界对气候变化的最新理解。如果科学无法理解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关系,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持强凌弱的战争就可能提前结束第5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时期。
拉马德雷的“冷位相”为1890-1924年、1947-1976年,“暖位相”为1925-1946年、1977-1999年。第三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出现在1890至1913年,第四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发生在1945至1973年,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应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也就是说21世纪头20年是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对比可知,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对应拉马德雷的“冷位相”,世界经济长波的下降期对应拉马德雷的“暖位相”。由于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第三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提前结束。这一一对应的变化,明确反映了全球气候变化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
尽管气候变化是战争的一个激发因素,但历史教训会让人类认识到:理智协调国家间的利益,合理整合和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防止世界大战造成的人类灾难,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在战争的威胁下,欧盟向气候开战的计划必定化为泡影;消除战争威胁后的人类共同利益才能为人类适应气候变化开辟真实可行的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