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杭州日报记者连线专访了赴新疆参加此次书市的北京、浙江、上海等地部分出版社的社长、总编,谈书市带给他们的惊喜,也谈书市留给中国出版人的思考。
【浙江】地方文艺社形势不乐观
袁敏,《江南》杂志社主编。书市现场,她的讲话一次又一次被掌声打断,现场300本《江南》杂志被一抢而空。“去年,《江南》杂志邮局的征订数为一千七百多册,今年第一期为一万一千册,第二期升到一万七千册,接下来这个数字将变成两万册,而今年的长篇小说专号,目前收到的征订数已达两万七千册,这还是不完全统计。”袁敏告诉记者。
《江南》,书市上的亮相,走出了一条奇迹般的轨迹。
袁敏感言:越是迎合市场,市场就越不给你份额。纯文学杂志要有自己的定位,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关注民生,走出“高处不胜寒”的境地,做出自己的特色。
美国作家詹姆斯·帕特森的惊悚小说《七月四日》与“库切核心文库”是浙江文艺出版社在本次书市上推出的主打书。“《七月四日》在书市上受到众多书商的欢迎,订量不少。库切的纯文学作品,由于受众所限,还不是那么热。”
社长感言:近年来,地方文艺社的形势不容乐观。参加此次全国书市,我们明显感觉到与中央级出版社的实力差异越来越大。对于市场而言,出版社要有新的血液注入。而资源的扩张,又与出版社本身的实力紧密相关。
【北京】出版资源开发不够
作为北京的两个出版社,作家出版社与同心出版社所走的路线完全不一样。《转场,帕米尔高原的消息》是此次书市中,同心出版社的主打书之一。全书有六个中篇小说和一个帕米尔高原之行的纪实。“北京作家曾哲从1989年开始游历全国,2003年非典时,飞到新疆的阿克陶,在那里的八个月,他建了一所希望小学,纪实部分就是写阿克陶的八个月生活。”同心出版社总编辑解玺璋说,这本书的签售现场很红火,两位搞新疆民间史诗研究的老人,翻都没有翻,就买下了。“对于市场而言,‘曾哲’或许是比较陌生的面孔,但我们依旧获得了成功。”
总编感言:参加此次全国书市,最大的感触是,我们对于出版资源的开发还远远不够。整个书场的新面孔很少,很多出版社都在抢同一个选题。出版社应该加大新资源的开发。也许,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做出自己的特色来,同样能够获得成功。
【上海】出版社需要勇气与信心
参加此次书市的上海文艺出版社的两套主打书可谓如雷贯耳。——易中天的“品读中国”书系、包括新作《兄弟》在内的余华作品系列。“今年的一到五月份,易中天的这套书就被卖出10万套,这次订货会上又出去了5000套;而余华的《兄弟》在西藏地区需要添货,《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旧作也成为书市的‘宠儿’。”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郏宗培激动地告诉记者,好书不分时空,余华与易中天给了出版社勇气与信心。
社长感言:市场没有“新手”、“老牌”之分,老牌出版社要不断推出吸引时下读者眼球的作品来,才能不断擦亮品牌。全国书市恰是一个好的契机。
【记者感言:留在最后的思考】
访谈时,记者无意中发现了一个问题:北京同心出版社总编的感触似乎能或多或少地与浙江文艺出版社的困惑形成交流,甚至是一种解答。那么,这是否说明,此次的新疆全国书市还应该给出版社之间多提供一些对话的机会呢?毕竟,“书市”与文化相关,总不能一味各自练摊儿,各自数钱吧。
来源:杭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