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的人道与天道
2006-06-19
从小说到戏剧舞台,这种历史的模糊性被成功保存下来。林兆华用泥土在舞台上堆积起一座“古原”,它裸露着的逼真的纹理,经历了亿万斯年的风风雨雨,恰好象征着一种历史呈现方式。它不是一个明确的结论和目标,而是像古原一样,把那一片混沌呈现给我们。

  人类在回顾20世纪的时候,心情总是十分复杂,有许多东西纠缠在一起,一时也很难梳理清楚。《白鹿原》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从小说到戏剧舞台,这种历史的模糊性被成功保存下来。林兆华用泥土在舞台上堆积起一座“古原”,经历了亿万斯年的风风雨雨,在我眼中,恰好象征着一种历史呈现方式。

  它将历史具体化、形象化了。

  它为《白鹿原》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外部造型。灯光渐亮,当身着西北农民服装的老腔演员,以粗砺、悲怆、豪迈的声腔,响彻首都剧场阔大空间的时候,泥土塑造的《白鹿原》终于得其魂而在舞台上生动起来。

  《白鹿原》的故事主要发生在白、鹿两家之间,但它绝非两家的恩仇记。白嘉轩首先不是哪一文化的代表,而是一个人,一个黄土高原上的真实的存在,文化只是活在他生命中的一部分。《白鹿原》不是要表现文化的冲突,虽然它一再流露出对传统文化衰落的惋惜之情,但更加重要的是,它还表现了历史的无可奈何。

  历史是《白鹿原》的真正主角。它像影子一样附丽于剧中每个人物身上,使我们这些观众注视他们的时候总能感觉到一种历史的苍凉,是人道与天道的合一。这是《白鹿原》的复杂性,也是它的丰富性,任何一种试图将它具像化的努力,都可能承担简单化的后果。从舞台上看,每个人物由于他的承载者是一个具体的表演者,这个人物的指向性很容易被定于一端。所以从小说到舞台的改编虽然使得混沌有了人形,但有时却失去了更为重要的魂魄。好在《白鹿原》的历史丰富性和复杂性不仅表现在每个人物身上,还表现在整体的叙事中,表现在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中,所以,改编者才能通过老腔的演唱,通过逼真的舞台造型,通过完整地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创造出一种情境(氛围)”,从而尽其可能将灵魂重新安置到人物身上。正是这种整体氛围的创造在一定意义上挽救了话剧《白鹿原》和它的人物。

  老腔的发现和使用,是话剧《白鹿原》的神来之笔。可惜,林兆华没能将其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程度。完整地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或者有利于营造一种历史氛围,却也容易使戏剧变得臃肿,从而丧失自由发挥的空间。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是《白鹿原》最值得总结和反思之处。简而言之,这也是如何处理虚实关系的问题。现在呈现于舞台的,看起来是实则有余而虚则不足。演员在台上如走马灯一般,演绎白、鹿两家的故事,反而将故事中的魂和神淹没在叙述中了。小说与戏剧毕竟是两种不同的叙述方式,前者靠语言自身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就可以找到理想的承载历史想象的实体;而后者,要找到这种实体却复杂得多也艰难得多,可能还需要不断有人为探索这样一条道路而做出牺牲。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对生命的礼赞,也是生命的悲情。《白鹿原》不是一个明确的结论和目标,而是像古原一样,裸露出它的逼真的纹理,把那一片混沌呈现给我们。

  □解玺璋(北京评论家)

来源:新京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