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侵蚀中国文化的灵魂
2006-06-18

文/筱君(作者是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教授。)

今天,在中国社会,也有一柄“钢斧”正在挥舞,并正在侵蚀中国的文化。这柄“钢斧”的重要一面,就是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幸滋生出来的社会浮躁之风、拜金主义思潮及没有节制的名利观。

灵与肉,本是西方的一个哲学命题,它一直是文学家们探索的主题之一。上世纪80年代,根据张贤亮小说《灵与肉》改编的电影《牧马人》,曾经给那个时代注入一种清新的思考。但如今,这个字眼却日益显得沉重:中国文化,在灵与肉的冲突中,在精神追求与物质享受的撞击中,将魂归何方兮?

社会浮躁,缺的正是文化的灵魂

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不少人沉浸在毫无互惠的欺骗、抢占与剥夺的“文化”,造假、说假的“文化”,以及消费至上的“文化”中。拜金主义和追名逐利的思潮盛行,社会充满了浮躁与不安。还有经济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畸形“文化”:今天的人用4亿年形成的煤炭、天然气满足吃穿也就罢了,还要用地下700米深的第四系黄黏土水库的水来冲刷厕所――这文化也太“珍贵”点了吧?再有那好好的北京古城,非要来点“花活儿”,拆得过瘾,连前门楼子都不想放过。记得去年在贵州苗寨,黄金周的寨民们忙活着给游客表演,之后大伙拿着“工分”窃喜,却不知道那民族仪式本是神圣的,岂能俗化为一场场表演?他们挣了点小钱,却在不经意间出卖了自己祖先的文化。

人们常说早期的人类社会“无文化”,或许因为他们衣不蔽体,使用着简单的工具;或许因为他们朴实单纯,没有今人的复杂算计。美洲印第安人的“夸富宴”,将财富炫耀并施舍他人,为的是换来一种“关系”――一种社会的秩序。还有太平洋岛屿的“库拉圈”,交换手镯、臂镯和项链,为的不是享用,而是界定一种人群关系。但现在的很多人则是唯利是图,哪里还管什么与他人的关系和社会秩序。早期人类的互惠原则,基于信任的交易,在今天大概都属于“弱智”或者乏趣的。据说晋商的著名票号,发端于晋蒙的商道,是中国银行业的雏形。若是放在今天,那样的远途走货,恐怕不是卷货走人,就是伪造票据――不择手段,它折射出的正是一种文化灵魂的缺乏。

哪柄“钢斧”在侵蚀中国文化

谁在侵蚀中国文化的灵魂?还是想先说那个在《当代文化人类学概要》中十分经典的“石斧和钢斧”的故事:

大洋洲极北的伊尔约龙特族虽然很早就与欧洲人有接触,但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还大致保持着原有的文化。1915年,当欧洲人在距离他们居留地中心3天路程的地方建立一处传教站后,他们开始感受到欧洲文明的冲击。

伊尔约龙特人最重要的工具是磨制石斧。在他们与大自然的适应过程中,很多重要工作都要利用它。石斧在社会组织与象征体系中也有同等重要的角色。第一,石斧数量不多,只有老人才有。女人和小孩必须向她们的亲人借用才能完成工作。石斧成为男性的象征,也是女人必用品中唯一属于男人的东西。伊尔约龙特文化认为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一定有尊卑之别,而石斧也有助于表示这种差别。第二,采石场在南方400英里处,他们经由交易伙伴的网络,以装有倒钩的鱼枪来交换石斧。这项交易在一年一度的聚会仪式中是伊尔约龙特人的兴趣所在。第三,石斧在他们的图腾式的宇宙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传教士设立传教站的目的,一方面也是要保护伊尔约龙特人不至于受到外来文化的不利影响,所以他们只引入自认为可以改进伊尔约龙特人的生活水准的物品。其中之一是短柄钢斧,传教士大量赠送,因此到处可见。原意是要改进伊尔约龙特人的技术,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其他事情。但钢斧和其他新物品导致的结果,实非传教士所能预料。主要的变迁不是发生在技术的领域,因为钢斧并不如传教士所期待的那样具有多方面重大的优点,研究者认为钢斧只是增加了伊尔约龙特人的睡眠时间。

相反,在其他领域,钢斧产生了深远而破坏性的后果。因为钢斧很多,所以女人和男人现在也有自己的斧头。这就在性别、年龄和尊卑的规定上导致“革命性的混淆”。斧头不能再作为男性的象征。因为不再需要石斧,所以交易伙伴的关系以及一年一度的部落聚会都失去了重要性。此外,钢斧和其他欧洲物品――在伊尔约龙特人传统的宇宙观中没有丝毫地位的东西――变成了使传统信仰和价值破灭的关键。钢斧不仅在技术上取代了石斧,而且瓦解了整个文化体系的基础。

今天,在中国社会,也有一柄“钢斧”正在挥舞,并正在侵蚀中国的文化。这柄“钢斧”的重要一面,就是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幸滋生出来的社会浮躁之风、拜金主义思潮及没有节制的名利观。

中国崛起需要社会保持不骄不躁

这使我想起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孔飞力教授写的《叫魂》一书。在这本书中,孔飞力描述了1768年的叫魂案以及这场发生在清朝乾隆盛世的中国妖术所引起的大恐慌。所谓叫魂,是指术士们通过作法于某人的名字、衣物或者毛发,使其发病或死去,并偷取其灵魂精气,使之为自己服务。

孔飞力用这场叫魂来暗示和隐喻中国社会当时正在经历的一场保“魂”与丢“魂”、国家与民间社会的争斗。今天的中国社会当然还没有到“丢魂”的程度。但现在社会上浮现出的浮夸、躁动与不安,确实让人质疑现在中国文化的灵魂是什么。

让文化有灵魂。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保持一种不骄不躁的社会风气显得尤为重要。

来源:环球时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