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摄影博客 网络时代的影像抒情诗
2006-06-17
摄影博客的创作与发展

  摄影博客是以张贴自己所拍摄照片为主要内容的,符合博客定义的网络影像日志,也就是以摄影影像作为博客网站的主要内容。它和网络相册不一样的是,网络相册仅限制于在提供服务的网站张贴和共享数位影像,并不具备叙事性,而摄影博客的创作者可以自由的编排叙事的方式。本小节将论述摄影博客的创作与发展。

摄影博客的成形

  “有人用笔写日记,有人用岁月写日记,而我,用柯尼卡写日记。”

  这句话出自演员李立群早年所拍摄的软片广告。它说明了,摄影影像日记的存在,以及日记对人们内心的重要。当然,持续用像机和软片写日记的确是不容易的,更别说,身边会有太多的人对这种影像日记有兴趣。而一本本收藏影像的相册更几乎只有在亲友来访时才能够对外展示。

  然而摄影日记这种第一人称观点所詮释的影像,却已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表征。如美国女摄影家南·戈尔丁(1953-)在80年代所拍摄的摄影日志,除了广受重视和好评,更有机会借著摄影集的出版和展览,使得浏览过她所拍摄影像的人遍及世界每一个角落。然而,在网际网络出现前绝大多数的人并没有南·戈尔丁这样的机运。当然,有更多的摄影者更希望他私人的日记照片能够好好完整保存,而不是公开的被世人传阅。



工具的进步带动博客的发展,尤其是摄影博客。除了博客的网站建置工具的进步,数码相机的进步与价格日趋低廉让摄影博客的制作更加迅速。摄影能成为博客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除了拜数位影像取得的便利与迅速,更重要的是即使图像在下载时远比文字耗时,但却比文字容易阅读,特别是对有语言隔阂的国外网友。

  就传统摄影来说,若是影像要能够制作成博客与大家共享,除了必须在一卷底片拍摄完成后拿到快冲店冲洗,然后等冲洗完成后经由扫描的程序转为数位影像,接著编写网页上传至网络服务器,这个流程不但耗费相当大的时间成本,更容易让人觉得疲惫。今日我们只要拿起数码相机,在即拍即看的状况下只要能找到一台电脑连上网络就能利用博客出版工具即时更新自己的摄影博客。

  而摄影博客的形态,通常具有一下形式上的共通点。照片的更新是内容的主轴,附加的照片评论工具是与其他网友交流互动的管道,而如我的最爱般的链结是一种共享的精神,更是摄影部落客(由于博客的制作者blogger,并没有固定且适切的中译名,故笔者在此以部落客称之。而photo blogger就暂称为摄影部落客。)成为一种族群化的表征。

  根据纽约时报在2003年5月25日艺术/建筑版刊载的专栏文章《探勘摄影博客的宝藏(Sarah Boxer, Prospecting for Gold Among the Photo Blogs, Arts And Leisure Desk, New York Times, May 25, 2003.)》中,曾经访问了几位摄影博客的创作者,得到的结论是,大多数的摄影部落客都早已是摄影的爱好者,如quarlo.com的Todd Gross,一位居于纽约的设计师,他说他之所以会弄个摄影博客原因只是他早已厌倦将所拍摄的照片归档。而另一位从2000年就开始摄影博客创作,lightningfield.com的David Gallagher,则认为对他而言要维持每日更新传统的文字博客太耗时了,而摄影博客似乎是另一个出路也是去拍更多相片的好借口。另外一位客居日本的美国摄影部落客,也就是hunkabutta.com的Mike Clarke,则认为摄影博客有以下的特性与优点:易于张贴维护、全球性的曝光与评论、没有太多额外花费、以及可以积极地维持拍照的动力,至于缺点,Mike说,可以消耗蛮多时间。

Quarlo.com

lightningfield.com

  除了摄影部落客个人的努力,也出现了一些关于摄影博客的社群网站。如fotolog.com和photoblog.org等。前者甚至提供快速建至摄影博客的工具,但两者都是摄影部落客聚集且交换心得的网站。这些社群化的网站让摄影部落客们更轻易地找到听众,更轻易地找到自己。

fotolog.com

新漫游者-发达网络时代的影像抒情诗人

  摄影博客是在2000年成形的博客网站中的一支。在开始时通常大多数摄影博客内容都只有纯影像,然而近年也有图文并置的型态出现。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因素促使人们开始竞相将私秘的摄影日记转换成为摄影博客(Photo Blogs)的型态,公然地向世人发表,并甚至期待有人对这样的影像作出评论或是回应?

  美国女摄影家南·戈尔丁对于自己的摄影影像日记,曾经有以下的论述,或许我们可以从中找出一丝端倪:

  我总是在想如果我有计划的时常去拍摄某些人,我就永远不会失去他们。然而,我的照片却是所有我曾经失去的证据。

  那么摄影部落客,他们怕失去什么?他们制作摄影博客又是为了要证明什么?今日我们任何一个上网者可以任意漫游在某位住在莫斯科的青年他身边周遭的事物,按一下滑鼠接著可以到某个中国大陆青年的影像日记,再按一下滑鼠可以看见某个纽约客今天所吃的早餐。

  人们会为qoarlo.com这样的照片和影像著迷,并不是没有原因的。摄影部落客所再现的,并不只是自己内在的声音、思考与观点所转化而成的影像,更重要的是,这些影像也勾起了观者内心深处的记忆、刺点与知面,而两者就这样在博客上触发起回应的效应。

  根据纽约时报报导,日本摄影部落客Hironori Akutagawa的摄影博客是关于他的宠物Oolong,一隻超过七岁大的兔子,然而,Oolong在二○○三年一月八日过逝,超过百万的网友来到他的网页,一同哀悼。(Samantha Storey, PHOTO BLOGS; For Love of Oolong, New York Times, June 8, 2003.)

  这些摄影部落客所在网络空间用影像再现的,是他们的生活中的一部份,也是生命之中有趣的短暂事物。而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人们,如巴西、伊朗、俄罗斯……等等,这些陌生人成为这个虚拟社区的成员,竞相想要看想要了解别人生命中的一瞬间。然而,游荡在这些摄影博客间的旁观者,他们用滑鼠漫游,企图借由窥视别人生命中的一个片段得到些许满足。他们,是网际网络虚拟空间中的漫游者。而摄影部落客,他们用自身生活中所拍摄的摄影影像所建置的摄影博客,联系了实体空间和网际网络虚拟空间,更可称为新一代的漫游者。

  什么是漫游者?法国诗人波特莱尔在谈论画家康斯坦丁·基(Constantin Guys)的作品时曾有以下的论述:

  于是他往、他跑、他寻觅。他寻找什么?当然,我所描绘的此人,这位富于活跃想像的孤行者,在人群的广大沙漠中不停息的旅者,有著比一般单纯的闲游者更高的目标,更广的目标,而不只为了当下状况里短暂的欢乐而已。容我们将他寻找的事物称为现代性。……对他而言,这指的是要在时尚中抽离所能包含的历史中的诗性,从过渡的事物中去提起永恒。……现代性,就是过渡的、短瞬的、偶发的,艺术之一半即此,另一半为永恒的、不朽的。

  而美国评论家苏珊·桑塔格在其《论摄影》一书中更加将波特来尔笔下的漫游者加以援引发展,她说:

  摄影家第一次找到自己,是作为中产阶级的漫游者的眼睛的延伸。……漫游者发现这个世界是如画的。(Susan Sontag, On Photography, New York: An Anchor Book, 1977. P55.)

  苏珊·桑塔格将波特莱尔定义下的漫游者从诗性、现代性发展到艺术性。然而,时至今日,在这个时代的语境中,摄影家做为一个漫游者,就时空脉络而言早已不再是波特来尔与苏珊·桑塔格等人笔下当年的状况。但是摄影部落客的作品,依旧具有诗性与艺术性。这些摄影原本就具有基本的形式美是固定的,然而,却因不同的时空有不同的意义。

  我们身处在一个资讯爆炸的年代。过多的媒体资讯充斥在我们周围。打开电视机、走在街头,林林总总的商业广告与讯息让人目不暇接。似乎在我们的生命中已被这些商业的、政治的讯息给填塞。即使是在网际网络空间,我们依然躲不过这些主流叙事的烦扰。但是,在我们身处的后现代社会,是一个通俗文化的世界,也是一个对大叙事不信任的世界。伟大的英雄、伟大的冒险、伟大的航程和伟大的目标都已经动摇。那么,我们为什么成天去接收伟大的商业和伟大的政治资讯?

  博客,特别是摄影博客提供了我们一个个体叙事的管道,它的个人化特质就基本上是反对大叙事的,摄影部落客提供了重要的个人观点的再现,建构了个人化叙事的完整模式,他们透过摄影博客再一次地找到自己,充分表达身处于这个世界的人的主体性,因此,我将他们称作新漫游者,也就是发达网络时代的影像抒情诗人。

(本文摘自“一瓢飲”个人博客“映像咖啡显影”,内容有所节选)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