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孔子标准像引争议 专家认为有文化暴力嫌疑
2006-06-17

中国孔子基金会推出的孔子标准像初稿。

  本报讯(记者周文翰 张弘)6月13日,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和中国孔子基金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向海内外正式推出孔子标准像雕塑初稿,引起广泛关注,也引发文化界争议。创作者与儒学学者均认为统一孔子相貌有必要,但长期研究雕塑史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邹文却指出,制定孔子标准像是种“文化暴力”,缺乏历史依据,过于武断和粗暴。

    相关新闻:中国孔子基金会正式推出孔子标准像雕塑

  标准像版权归孔子基金会

  今年1月,中国孔子基金会发起组织评选制定孔子标准像的活动。根据孔子基金会发布的资料,孔子标准像雕塑初稿发布后,将继续向海内外征集各方面的反馈意见,并不断完善雕像作品。

  待正式定稿后,将以原雕为蓝本,制作推出浮雕、线描等各种形式的系列孔子像标准。此外,征集文件中强调入选作品版权归中国孔子基金会所有。

  据悉,定稿后的孔子标准像系列将于今年9月在孔子诞辰2557年的祭孔大典上正式向全球发布。

  创作者:不可能面面俱到

  本次公布的孔子标准像雕塑初稿是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委托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潘鲁生院长和胡希佳教授牵头组成的创作小组完成。胡希佳说创作中“主要参考的是所谓吴道子的画,因为他是目前认为最早的孔子形象,后世都是以它为兰本,我们也不例外”。他还透露,目前初稿是玻璃钢材料,大约高1.2米,等到9月份定稿,估计要做成2米高铸铜雕像。

  针对有人质疑他们塑造的孔子像“太温和”,胡希佳说创作遵循的是孔子基金会的要求。他认为雕像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期待,“也不可能在一个雕塑上把温和、严厉等各种神态气质都表现出来,主要还是一个动态一个表情,很多人认为孔子应该是更亲切、慈祥,因为他本身是个教育家”。

  儒学学者:孔子相貌需要统一

  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的彭永捷博士认为,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塑造他的形象确实是个很严肃的问题。近年来,全国各地出现了相貌不同的孔子,这确实需要统一。孔子基金会是比较适合做这个事情的一个机构,这次他们推出的是一个征求意见的初稿,只是一种主张和建议,没有强制性。但是,到底是继承历史上塑造出来的孔子像,还是我们另外重新塑造出一个孔子像,应该进行讨论。

  艺术家:“定标准太武断”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邹文看到“孔子标准像”雕塑初稿照片后指出,孔子标准像“或许对宣传推广孔子形象有利于传播”,但从手段上来说有“文化暴力”的成分,“不能说山东是孔子的故乡就能制定孔子标准像,这太武断了,因为实际上这个标准像不具有普遍规范意义”。

  此外,邹文还认为制定标准像不利于培养个人的认识,限制想象空间,“其实文化更重要的是‘活态’,对古人形象的理解可以活泼一点”。

来源:新京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