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沙漠“化害为宝” “沙尘暴之源”试解生态难题
2006-06-17

蓝天、金沙可以是灾难,也可以是财富,位于内蒙古最西部的巴丹吉林沙漠就是如此。在本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日”来临之际,记者随同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的专家们走进这片我国境内第三、世界第四大沙漠,同当地政府一起研究破解生态难题,让沙漠“化害为宝”。

对许多人来说,巴丹吉林这个名字陌生、却不遥远。近年来华北地区屡受沙尘暴侵袭,其境内源头就在巴丹吉林沙漠所在的内蒙古阿拉善盟。不过,去年,巴丹吉林被评为“中国最美丽的沙漠”,成为国家级地质公园。

阿拉善盟环保局局长叶金宝援引了一组数据,阿拉善盟国土面积27万平方公里,荒漠化面积达93%。巴丹吉林沙漠所在的阿拉善右旗,年蒸发量是降水量的40倍。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以及过去牧区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影响,阿拉善盟的生态环境在过去几十年严重恶化,必须采取对策。

与记者一同进入巴丹吉林的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研究员张百平告诉记者,沙漠面积持续扩张,除去气候因素,人为活动是另一大主因。过去在治理沙漠上出现了不少失误,如今看来都需要扭转。“过去,我们重建设——造林,轻保护现有生态环境,现在看来,防治的重点应该在‘退人’而非‘治沙’。”

著名沙漠专家、原兰州沙漠研究所所长夏训诚在新疆工作了半个世纪,以他对于沙漠的理解,将沙漠地区的牧民集中到城镇,高效率利用水资源,同时保护沙漠现有植被等生态体系,是保护的关键。

在阿拉善右旗,从2000年开始的大规模禁牧移民已经初现成效,目前全旗牧民中,已经有近5000人退牧还草,预计在今后几年,退牧的人口将达到8000。为了保证迁出的牧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旗政府设立专项资金,保障牧民的基本生活,平均每户每年可以获得政府1.8万元的补助,同时,积极培训年轻牧民,并向当地企业推荐就业。

不过,要让“退牧”成为可持续的过程,必须做到生态保护和发展并重。巴丹吉林沙漠是沙尘之源,同时,其自然景观、药用沙生植物资源也是得天独厚的“宝贝”。

在考察中,记者还发现了一个颇值得玩味的现象。阿拉善当地百姓,都自发地控制白色污染,无论是城镇还是野外,都看不到一个塑料袋。

夏训诚告诉记者,在全球气候因素作用下,荒漠化也许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人的因素可以减缓其速度。人与沙漠的关系,需要一个新的视角来观察和处理。而拿捏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平衡,需要科学的观念和方案,而从塑料袋这件“最难办的小事”上,当地的环保意识已经显露无遗。

来源:文汇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