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
连日来,贵州省息烽县团圆山的地质奇观引起有关专家的关注和浓厚兴趣。这里的一个外环直径约20公里的“大坑”,结构奇特,很像是“天地大冲撞”形成的陨石坑。
12月15日,贵州省息烽县就当地发现疑似“陨石坑”召开新闻通气会,期待国内外专家考察确认,揭开“陨石坑”的神秘面纱。记者从会上获悉,中国航天计划首席专家、中科院院士欧阳志远听说息烽发现了“陨石坑”,感到很兴奋,并表示将于明年初到息烽作实地考察。
———一个奇特的大坑———
团圆山有一个巨大的“弹坑”,周围的山峰向中心倾斜,而团圆山的外围,所有的山脉环环相连,看上去就像同心圆
团圆山位于息烽县城边上约3公里处。发现疑似陨石坑的赵文瀑从小喜爱天文知识和滑翔运动。2001年,他在息烽进行野外训练时,无意中从空中发现,这里的山脉与贵州其他地区相比,走势十分奇特:所有的山脉均以环形结构分布,而不像喀斯特地区的山脉那样相对独立。带着这个疑惑,他开始对当地进行实地观察,反复查阅网络上的一些卫星影像图片资料。
2005年,他对google网站中的一些图像资料和息烽城郊团圆山地形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从网站提供的卫星遥感图像看,一幅幅清晰壮观的画面,让他感到十分惊奇,团圆山有一个巨大的“弹坑”,周围的山峰向中心倾斜,中心区相对较为平坦。而团圆山的外围,所有的山脉环环相连,看上去就像两个同心圆。赵文瀑终于情不自禁地说出了悬在他心中的名词:“陨石坑”。
11月14日,赵文瀑对外公布:“息烽团圆山四周的环形山脉极有可能是陨石撞击而成。”消息传出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博士杜定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万国江,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毛健全,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郭振春等专家曾先后到息烽考察。
———五个待解的谜团———
判断陨石坑特征中心锥
2005年以来,赵文瀑频繁进入团圆山及周边地区,多方收集和整理岩层、土壤等资料。最终,在团圆山内环西偏南的唯一豁口处,赵文瀑找到了判断陨石坑特征的锥形山———中心锥,即由陨石撞击产生的碎块堆积而成的山峰。
被赵文瀑称为中心锥的山峰,当地群众称为“插旗山”,它是中心区唯一高耸的山峰。在团圆山上,随处可见分布规则的岩层,均向中心区倾斜。这被有关专家称为“向斜结构”,且是“等轴向斜结构”。再从卫星影像图、航拍照片上看,还可以观察到陨石撞击地球的着力方向,从梨安到遵义方向,有一道道清晰可见的被熔化物冲刷过的痕迹。有人曾大胆设想:作为贵州第一大河的乌江,沿息烽九庄、流长、鹿窝、养龙司等乡镇环绕,有可能就是‘天地撞击’震开的一条大裂缝。”
侏罗纪时代恐龙化石群
据当地年长的村民介绍,以团圆山小学下面200米为中心,半径几公里以内,所有山峰呈半弧形分布,将220多户人家的村子团团围住,这大概是团圆山因此而得名的缘故吧。在上世纪90年代,息烽在团圆山上发现了侏罗纪时代恐龙化石群。当初这里恐龙灭绝,是否与此次“天地撞击”有关呢?谜底不得而解。
一种布满纹路的石头
据国家天文台刘建中教授介绍,陨石撞击地表时,高温会熔化地表岩石,熔化后残留下的岩石表面,会有撞击时冲击波形成的“冲击纹”。前不久,我县有关部门人员,在团圆山坑底找到了一种布满纹路的石头,是否就是当初陨石冲击波留下的蛛丝马迹呢?这需要权威部门进行专业细致的考证,才能彻底解开谜底。
呈柱状分布的结晶体
值得一提的是,在与中心区直径6公里的永靖镇联丰村一凹地里,有一片几百平方米的岩石,被杂草丛林遮掩着,石头上附着类似熔岩的结晶体,当地人把它称为“仙宿石”。但不同的是,这些结晶体呈柱状分布,浸入石头很深,且分布不规则,就像熔岩在石头上流过。息烽是一个内陆小县,不在地球板块的衔接处,火山爆发的可能性极小,是否与陨石撞击有关呢?这又是一个谜团。
团圆山岩层呈向斜构造
团圆山这个“大坑”,引起了毛健全教授的格外关注,他曾两次到团圆山作实地考察。通过观察卫星影像图片和地质地貌特征,认真研究岩石产状等情况,毛健全认为,团圆山是侏罗纪地层,岩石是长石英砂岩。在远古时这一带是湖泊,恐龙就生活在湖边。后来岩层发生褶皱(通常说的“造山运动”),便形成了向斜构造。位于向斜中心的核部,地势相对平坦,有可能就是陨石撞击的部位,撞击时间大约是7000万年以前,即先有向斜结构,后有陨石撞击。陨石撞击向斜中心的核部,从而形成“陨石坑”,并保留至今,这大概是一种巧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