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副国务卿伯恩斯21日在国务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美国总统布什将在下周举行的北约首脑会议上建议北约与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瑞典和芬兰5国建立伙伴关系。
伯恩斯说,布什计划推荐的这5个国家将参加北约26个成员国举行的各种会议和训练活动,但不会被邀请成为北约正式成员国。他说,尽管在这5个国家中,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并没有寻求加入北约,但是美国希望北约与这些国家建立伙伴关系,以便通过集中训练,壮大北约的力量。
伯恩斯强调,布什关于北约建立新的全球伙伴关系计划是一项全新的计划,它将成为北约首脑会议优先讨论的议题。美国相信北约会同意这一计划。
北约首脑会议定于11月28日和29日在拉脱维亚首都里加举行。(新华社)
相关资料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介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也称“北大西洋联盟”或“北大西洋集团”,简称“北约”。是战后美国为了维护其在欧洲的地位,联合西方国家建立的军事政治组织。
该组织的宗旨是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任何缔约国同他国发生战争时,必须给予援助,包括使用武力。华约解体后,北约谋求扩大其使命,如维持和平和通过对话促进区域稳定等。
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比利时、法国、卢森堡、荷兰、英国、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决定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同年8月24日各国完成批准手续,该组织正式成立。希腊、土耳其于1952年2月18日、联邦德国于1955年5月6日、西班牙于1982年正式加入该组织。
进入90年代,随着华沙条约组织的解散和苏联的解体,欧洲的政治与安全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北约的职能转变为政治军事组织。1991年12月,北约首创成立了由北约国家、前华约国家、独联体及波罗的海三国组成的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1994年1月在布鲁塞尔举行的首脑会议一致通过了同中欧、东欧国家和俄罗斯建立“和平伙伴关系”的方案。1997年5月,为“把北约与伙伴国的政治军事合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加强欧洲和大西洋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北约国家与伙伴国家外长共同决定成立欧洲北大西洋伙伴关系委员会。
该组织的主要机构为北大西洋理事会(部长理事会)、防务计划委员会、计划与分析委员会、常任代表理事会、国际秘书处和军事委员会。北大西洋理事会为北约的主要决策机构,它经常举行大使级的会晤,每年至少举行两次外长级会晤,必要时举行首脑会议。军事委员会为北约最高军事指挥机构,下辖欧洲盟军司令部、美国—加拿大区域联合防空计划小组等,军委会每年开会两至三次,负责就北约防务问题向部长理事会和防务计划委员会提出建议,其主席由军委会成员选定,任期两到三年。除法国、西班牙和爱尔兰外,所有成员国都指派一些本国军队由北约统一指挥。1991年12月,北约设立了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作为同它原来的东欧集团对手中的国家进行对话的一个论坛。
北约成立以来的主要活动是通过部长理事会和防务计划委员会就高级国际重大政治问题密切磋商、协调立场;在军事方面研究和制定统一战略和行动计划;每年举行各种军事演习。
北约最初的成员国包括:美国、加拿大、比利时、
法国、卢森堡、荷兰、英国、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但后来几次扩充.
第一次:1952年2月18日,土耳其和希腊加入北约。
第二次:1955年5月5日,联邦德国加入北约,这次扩大促使苏联和波兰、捷克、民主德国、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东欧7国于同年5月14日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从此,两大军事集团开始了在冷战状态下几十年的军事对抗,直至1991年华约解散。
第三次:1982年5月30日,西班牙加入北约。
第四次:1999年3月12日,原华沙条约成员国波兰、匈牙利和捷克加入北约。
第五次: 2002年11月21日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斯洛文尼亚。
相关资料 北约东扩对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随着1955年5月成立的华沙条约组织(华约)的解散和苏联的解体,欧洲的政治与安全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北约开始向政治军事组织转变。
1990年7月,北约第11届首脑会议在伦敦宣布冷战结束。1991年12月,北约在罗马首脑会议上决定与部分中东欧国家成立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自1992年起,波兰等东欧国家相继提出加入北约的请求。
同年,北约批准了一项原则,允许它的军队离开成员国领土到其他地方参与维和行动。
当年年底,北约便决定以军事力量介入南斯拉夫危机。1999年,科索沃危机爆发,3月24日,北约在未经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向南联盟发动空袭。[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