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有些国际媒体认为中国对朝鲜核问题以及整个东亚局势缺乏一以贯之的整体战略,是踩着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陈琪先生10月17日在《联合早报》上撰文,也断言中国在这次朝核危机中的决策是情绪化和意气用事,这种失误将会给中国带来很大的外交麻烦。
中国在这次朝核危机中的强硬表现,是否真的就是缺乏战略考量的意气行为呢?这首先需要探寻朝鲜的行为动机。
朝鲜为什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不遗余力地谋求拥有核武器?朝鲜一直坚持“自卫说”,理由是受到来自美国的长期武力威胁,包括核威胁。国际上也有不少声音与之相呼应。
众所周知,中国出于地缘政治利益和意识形态因素的双重考虑,肯定会给朝鲜提供核安全庇护。而由于中俄韩的有力牵制,美对朝军事威胁也仅仅是一种潜在威慑。
在此情况下,为什么朝鲜仍然没有安全感?因为朝鲜当局对形势严重误判:中国的保护不可信、不可靠。而得出此结论的根据,一方面是源于它对中国与韩美关系的嫉恨:中国与美韩存在巨大的经贸依存利益,一旦美朝爆发冲突,中国还会像以往那样从“唇亡齿寒”的角度出发无私帮助朝鲜吗?
中国不能陷入新冷战旋涡
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原因,则是基于对中国意识形态的怀疑:中国现在走的不是社会主义道路,一个“修正主义”的中国,还会在美帝入侵时对社会主义朝鲜施以援手吗?
这样看来,朝鲜发展核武器的目的,与其说是朝鲜人民为保卫国家,不如说是其统治集团为保卫其军事独裁利益;与其说是为保护国家安全利益,不如说是为保护其僵化保守的意识形态。
出于这种本质目的,朝鲜自然就罔顾中国等的一再善意警告,不遗余力地发展核武器。
这次朝鲜的一意孤行,中国被置于空前的两难境地:如果站在美日韩一边,果断对朝采取严厉制裁措施,将会引发朝鲜的进一步不满,轻则得不到朝方信任而失去调停人的身份,让苦心经营的六方会谈无果而终;重则可能将自己推向与朝鲜敌对的前沿,中国又将面临一个自己一手喂肥的大敌。
如果坚定地站在朝鲜一边,中国将不仅站到了美日韩的对立面,还将站到了整个国际社会的对立面。在全球战略的范围上,中国多年争取的与美日韩的互信合作将毁于一旦,不仅无法亦将无力阻遏日韩扩充军备乃至迈入核武国家的强烈冲动,更为严重的是,中国将会被迫同朝鲜这辆国际战车紧紧地绑在一起,和美日韩掀起新一轮的东亚冷战。
而由此带来的负面后果,绝不仅是经贸利益受损,而是整个外交战略方针的彻底颠覆,“决不当头”变为坚决领头,“冷静观察”沦落为“闭目塞听”,“稳住阵脚”演化为“阵脚大乱”,“沉着应付”转换成“贸然出击”,“韬光养晦”也被替代成“锋芒毕露”,而“有所作为”的落脚点最终也会变成“碌碌无为”甚至“胡作非为”。
可见,如果为历史上所谓“鲜血凝结成的友谊”所拘,反对制裁而同朝鲜站在一边,由此带来诸多外交麻烦和无尽苦果,那才是罔顾长远战略利益的情绪化和意气用事。
制裁朝鲜并非与之为敌
其实,对中国而言,本没有第三种选择,亦即没有最佳选择,但中国还是本能地探寻趋利避害的次优选项,这就是:在外交辞令上疾言厉色;在国际多边沟通上坦诚积极;在联合国制裁的分寸拿捏上,全力排除动武可能,确保其“必要而恰当”,以达到促使朝鲜重回谈判桌的目的;在解决危机的途径上,赢得俄韩美等支持,依然坚持六方会谈是当前唯一有效的解决机制;在制裁的落实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既不像美国担心的那样消极怠工毫无作为,又不像日本那样急先锋式的主动作为。
由此看来,中国虽然同意并参与了对朝制裁,但是在制裁目的、范围、程度、时限以及落实等方面,同美日还是有较大区别的,也是充分兼顾了国际道义、本国立场和朝鲜利益诉求的折中表现。
如果说美日的制裁是一贯敌对行动的延续,那么中国参与制裁则是一个诤友的逆耳忠言、当头棒喝,是邻邦老友对犯错兄弟的善意惩戒。
可见,中国对朝核试作出的包括参与制裁在内的一系列强硬反应,既兼顾了国际道义,又为后续斡旋留下足够空间,完全是基于长远和全局战略考量的结果,是一种两难处境下退而求其次的理性战略选择。
笔者认为,朝鲜还不至于误读中国的强硬态度,毕竟它还需要外交上的后援,而且这个国家在一定程度上也懂得张弛之道——其以往的表现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作者 张智新 中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