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难民署的前身--国际难民组织--帮助了100万欧洲人在海外定居。它是对难民问题的各个方面进行统筹安排的第一个国际组织。 这些来自德国、奥地利和意大利难民营的人登上一艘国际难民组织租来的轮船,前往美国开始新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数以百万计的人无家可归。1950年联合国难民署成立时,据估计应由它负责保护的难民是125万。其中约30万至40万人没有居所,需要帮助。联合国难民署工作的基石是《1951年联合国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该公约于1951年7月28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通过。在联合国难民署的帮助下,这个家庭在德国难民营度过数年后准备去新西兰开始新生活。
20世纪50年代殖民时代开始结束,非洲的许多地区随之暴发了冲突。1962年由比利时托管的卢安达-乌隆迪地区独立,成为两个国家--卢旺达和布隆迪。伴随独立这一过程的是大规模的流血和一场全面的国际危机。1961年至1964年间,联合国难民署在非洲的活动主要是围绕着卢旺达的难民问题进行。1967年通过了《1967年联合国难民公约议定书》,取消了公约中关于'难民'定义的时间和地理限制。1969年非洲统一组织起草了自己地区的难民公约。
1971年1000万孟加拉人逃往印度。联合国难民署第一次在人道主义危机中被委任为总协调员的角色,负责协调规模巨大的救济活动,使800个难民营中的数百万人度过雨季和洪涝灾害,生存下来。1971年12月孟加拉国成立后开始执行大规模遣返计划。到1972年2月底,900多万难民返回家园。难民们回乡心切,压倒了对现实问题的考虑。
1975年在越南、柬埔寨和老挝发生的动乱使300多万人在以后的20年内逃出了这些国家。1989年6月在日内瓦召开了关于印度支那难民的第二次国际会议,通过了'综合行动计划'。在执行该计划的8年间,10.9万越南人返回。
1984年埃塞俄比亚发生了饥荒,这次饥荒成为这些年来受到最广泛宣传的人道主义危机之一。估计约有100万埃塞俄比亚人最终因饥荒而死去 。埃塞俄比亚人大规模外逃,主要逃往苏丹,也有一部分人逃到索马里和吉布提。
阿富汗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上个世纪的80年代这个国家也发生了大规模的难民流动。危机开始于1978年,当时一群城市知识分子试图建立一个新型国家。到1990年12月,联合国难民署估计有630万阿富汗难民流落在邻国,330万在巴基斯坦,300万在伊朗。[转自蜂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