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
2003年初,利比亚还被英美视为支持恐怖主义的“流氓国家”,备受制裁与孤立。同年12月,利比亚正式宣布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研制计划,此后与西方国家关系渐暖。
不到一年时间内,缘何发生如此剧变?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为何会从英美忌惮的宿敌变身为成功“招安”的典范?
日前,这段讳莫如深的过往首获披露。英国广播公司记者戈登·科雷拉7月31日出版新书《购买核弹》,讲述了他通过采访了解到的事实真相。
意外来电传口讯
2003年3月中旬,伊拉克战争正如箭在弦上。位于伦敦沃克斯霍尔区的英国秘密情报处总部接到一个电话,其效果就像即将炸响在巴格达的炮弹。
来电者是一名巴勒斯坦的“中间人”,他要为利比亚领导人穆阿迈尔·卡扎菲传递一个信号:愿意将该国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研制计划放到谈判桌上;此外,卡扎菲之子赛义夫·伊斯兰·卡扎菲要求会面。
对英国政府而言,从长年对峙的对手处获得“求和”信号无疑是重大消息。
作为英国负责海外谍报工作的机构,英国秘密情报处(简称军情六处)立即派出两名官员,在伦敦高级住宅区一家酒店内与卡扎菲之子会面。
这位有卡扎菲接班人之称的年轻人事后回忆说,那是他此生第一次与英国情报机关正面接触,“在此前很长时间内,我一直把这些人看作魔鬼、敌人”。即便已经决定坐到他们面前,他仍不确定最终是否会被出卖,更无法确定英美是否正在盘算上演一出利比亚版的“巴格达剧变”。
赛义夫告诉英国人,卡扎菲希望与英美合作打造中东改革新计划。一名英国官员随即追问,利比亚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事怎么办?赛义夫回答说,卡扎菲已经准备处理这一问题。
听到这一答复,两名军情六处官员直接从酒店打电话给英国首相布莱尔的外交顾问戴维·曼宁,征求应对意见。10分钟后,曼宁回电表态,英国政府对利比亚表露的意愿持怀疑态度,但兴趣不浅。言下之意——请继续。
两名官员随后告诉赛义夫,他带来的消息的确令人振奋,但还是有必要由他的父亲亲口证实。3天后,一架飞机载着两名军情六处官员飞往利比亚。
不想成为萨达姆
如果倒退10年,由卡扎菲当面证实的要求俨然是天方夜谭。过去10多年中,卡扎菲在英美等国的讽刺漫画中一直是支持恐怖主义、蓄谋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独裁者形象。
1984年,利比亚驻英国大使馆门前发生反对卡扎菲的示威游行。在现场维持秩序的英国女警察伊冯娜·弗莱彻被从使馆内射出的子弹击中身亡。英国怀疑利比亚与枪击事件有关,随即与之断绝外交关系,双方由此开始了10多年的交恶。
1986年,一段被截获的情报显示,利比亚涉嫌暗中主使了柏林一家迪厅的爆炸案。1988年12月,泛美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47客机从德国法兰克福经伦敦飞往纽约途中,在苏格兰洛克比上空发生爆炸,造成270人死亡。英美情报机构均认定幕后黑手来自利比亚。
事态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有了转变的迹象。利比亚开始寻求脱离西方国家孤立政策和制裁手段所带来的窘境。1999年,利比亚同意交出两名制造洛克比空难事件嫌疑人,并开始与英方磋商弗莱彻事件赔偿方案,两国恢复外交关系。英国对利比亚的战略也开始由孤立向直接接触转移。
至此,有一个人物就不得不提,即有巴基斯坦“核弹之父”之称的科学家阿卜杜勒·卡迪尔·汗。英国记者科雷拉新书《购买核弹》的主要内容正是介绍卡迪尔·汗非法转让核机密一案大白于天下的过程。
为了防止一损俱损,在争取与美英进行谈判的同时,仍心存疑虑的卡扎菲选择把另一半赌注下在卡迪尔·汗身上。与后者其他重量级客户不同,利比亚准备全盘购进对方的核武器制造技术,这样只需照搬而不用再另行研发,不过代价也预计高达1.4亿美元。
当英美情报机构把视线锁定在卡迪尔·汗的网络上时,利比亚的计划也逐渐浮出水面。时至2003年前后,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伊拉克。美英当时选择动武的理由正是所谓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特别是核武器研制计划。
眼看着伊拉克、伊朗等国家先后因此成为标靶,利比亚开始思忖,打算斥巨资引进的究竟是安全保障还是更大风险。用利比亚驻英国大使穆罕默德·祖艾的话说,“我们当时意识到,获得这些武器可能比没有武器面临更大危险。”
帐中初会卡扎菲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曾在英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赛义夫坐到了英国情报人员面前,并促成两名军情六处官员走进其父位于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的巨大帐篷。他们此时还无法预见到,此后数月内的众多重要会晤都将在这里和卡扎菲出生地苏尔特的一处面积有3块网球场大的帐篷内举行。
第一次会面,卡扎菲向来访者传递了简单干脆的信号:没错,利比亚准备弃核。对于两名英国情报官员而言,有了这番表态已经足矣。一人随即询问,谁来具体负责谈判?卡扎菲回答说,穆萨·库沙。
英国情报机构对这个名字再熟悉不过。库沙是利比亚海外情报机构的负责人,被视为利比亚此前一系列海外行动的主使。他曾就读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给外界留下的照片不多。一些与他有过接触的人形容说,此人有头脑,有魅力,但也是一个“狠角色”。
一见到库沙,英国情报官员就表态说,双方合作的前提是利比亚必须把“底”全交出来,而且英国对利比亚核计划的了解比利比亚估计得还要多。这些了解来自于英美情报机构对卡迪尔·汗秘密网络逐步深入的调查。但英美政府认为,当时还不是公开手中所掌握情况的时候,以便检验利比亚的“真诚度”。
缺乏互信难进展
从利比亚返回的情报官员向英国首相府以及外交部门汇报了初次接触的成果。首相府的意见为,对方所言可信但不可尽信,谨慎进行下一步。
2003年4月,一名曾见过卡扎菲的英国高级情报官员赶到华盛顿,与前去访问的军情六处负责人理查德·迪尔洛夫以及时任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乔治·特尼特一同会见美国总统布什。布什的回复为,美国赞成继续与利比亚接触——但由英国牵头。
接下来的几个月被断断续续的谈判填满。在英方和美方看来,利比亚一直在刺探对方究竟掌握多少情况,不肯和盘托出,只承认一些并非至关重要的核计划内容。时至当年9月,谈判仍无实质进展,利比亚也开始担心,并要求对方派出“更有分量”的非情报机构官员。
一名已经退休的英国重要人物受命出山,带着布莱尔一封亲笔信和英美情报人员一起会见卡扎菲。按照此人要求,英国广播公司记者科雷拉没有在书中透露他的身份。布莱尔在信中保证,只要利比亚足够“配合”,就能重新回归国际社会。
这名要员直接发问:利比亚是否准备彻底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研制计划,以及全部相关内容?卡扎菲称是。
尽管如此,利比亚仍拒绝英美彻查其核设施,担心事情败露可能招致国际社会谴责,到时岂非赔了夫人又折兵?因此,谈判陷入僵局。
一石二鸟破僵局
关键时刻,一块可以撬动僵局的“石头”落到英美手中。
英国军情六处和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情报人员在调查卡迪尔·汗时获悉,利比亚核计划所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被发往利比亚。当他们赶到既定码头时,运送关键证据的货船已经起航。经过近乎疯狂的紧急寻找,这艘货船在通过苏伊士运河时被锁定。英美情报机构必须尽快做出决定:查还是不查?
如果通过搜查掌握关键证据,不但可以迫使一向维护卡迪尔·汗的巴基斯坦政府澄清立场,还可以在对利比亚的谈判中掌握主动权。不过,如果搜查行动不慎暴光,是否会重伤利比亚颜面,导致本就微妙的谈判崩溃?英美情报机构最终决定,采取秘密搜查。
为此,英方特意争取到德国和意大利情报机构的支持,但严格遵照布什和布莱尔的要求闭口不谈与利比亚的秘密谈判。
德国情报人员在德国汉堡找到这艘货船的所属者,并通过他们向货船船长发去指令——改变路线,而且“什么都别问”。
2003年10月4日凌晨,这艘货船驶入意大利南部塔兰托湾。等候在岸边的调查人员有两个小时搜查时间,他们需要从船上200个集装箱中找到装有证据的5个集装箱,并检查其中内容。
此次秘密任务圆满完成。为避免打草惊蛇,他们在没收相关货物后,允许货船继续向既定目的地进发。
数小时后,英国军情六处一名高级官员联系到库沙,要求紧急会面。一见面,英国官员就质问说,为什么在承诺取消核计划的同时还在继续购置核原料?不出意料,利比亚人果然大为震惊。
此次敲山震虎立即有了效果。两个星期后,军情六处和中情局的情报官员获准进入利比亚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研制计划的心脏地带。
两次核查利比亚
事实上,直至进入核查环节前,知情者的圈子仍被控制在相当小的范围内。一些参与谈判的英方人士称,这是他们参与过的最为秘密的外交行动。美国一方也不例外,就连时任副国务卿、现任美国驻联合国代表约翰·博尔顿起初也不知情。
根据飞行记录,中情局一架飞机于2003年10月19日午时飞往利比亚。飞机上除了参与谈判的英美情报人员之外,还有核武器、导弹及生化武器专家。抵达利比亚后,核查小组立即被介绍给负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研制计划的利比亚官员。
利比亚官员显得相当紧张,在导弹、生化武器方面比较配合,但仍拒绝承认利比亚存在核弹研制计划。经过10天,核查小组离开利比亚,几乎算是无功而返。不过,英美政府高层似乎并没有太过失望。现任国务卿、时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康多莉扎·赖斯当时说,如果换成她,也不会在第一次核查时就亮出所有内幕。
为了加快核查步伐,军情六处和中情局负责谈判的高官邀请库沙于当年11月秘密访问英国。在此次会晤中,英美谈判代表出示了关于利比亚发展核武器的有力证据,包括一名利比亚参与核计划的官员与卡迪尔·汗谈话内容的录音。面对证据,利比亚人同意再进行一次核查。
核查小组于2003年12月1日重返利比亚。这一次,利比亚一方态度明显转变,带着核查人员进入利比亚境内多处秘密设施——其中多数此前并不为所知。利比亚官员拿出大量从卡迪尔·汗处购置的原材料,但仍未最后松口。
12月11日是核查小组此行最后一天。下午3时左右,利比亚官员终于承认他们核计划的最终目标为制造核武器。次日一早,在核查小组登机前,利比亚官员交出一捆资料,包括六七个信封,大约一英尺厚(约合0.3米)。信封中是利比亚从卡迪尔·汗处购得核武器研制方案的最有力证据。
一波三折出定案
在此后4天内,英美谈判代表紧急磋商着与利比亚协议的最终定案。期间,全球各大媒体都在争相报道一则重要新闻——萨达姆于12月13日在家乡提克里特被美军抓获。
英美和利比亚代表12月16日正式坐到谈判桌前。直到这一步,彼此仍严重缺乏信任感。原本预计1小时就可完成的谈判从上午11时谈到傍晚6时。利比亚一方由谁来宣布?英美随后如何表态?几乎每个环节、每个字眼都争执不下。
一名与会者事后形容说,“这是一场‘如果不是所有事情都达成一致就什么都达不成一致’的谈判。”
根据谈判代表无奈之下的建议,布莱尔和卡扎菲于12月18日首次通话,方才得出最终定案——利比亚于19日晚9时通过电视正式宣布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研制计划的消息。
既定时间到了,可利比亚电视台仍在按照原计划播放一场足球比赛。大功告成还是功败垂成?英国官员火速致电英国驻利比亚大使,要求查证。
晚9时30分,足球比赛结束后,利比亚对外联络与国际合作秘书(外长)沙勒加姆出现在电视画面中宣布弃核消息。卡扎菲随后通过利比亚通讯社发表声明证实,利比亚正式公开并宣布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研制计划,接受国际社会武器核查。此举成为利比亚与英美等西方国家改善关系的重要一步。不到半小时后,布莱尔赶在英国晚间新闻前向卡扎菲的决定表示欢迎。
数天后,一名信使从利比亚赶到伦敦,给布莱尔和负责谈判的军情六处官员捎来椰枣和卡扎菲就顺利解决这一事件表示满意的口信。
2004年2月,卡迪尔·汗承认向伊朗和利比亚等国非法转让核机密。这桩核扩散丑闻随即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孙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