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兵让苏丹“世界火炉”体验“中国速度”
2006-08-05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看到中国工兵营地一天多出一排钢结构板房,与中国工兵为邻的肯尼亚维和军人瞠目结舌

中国驻苏丹维和部队工兵正在搭建营房。

 点击浏览更多军事图片

    国际先驱导报驻喀土穆记者邵杰报道 苏丹瓦乌机场通往联合国维和营地的道路位于丛林中,只能用“破烂不堪”来形容,土路面坑坑洼洼,汽车行驶在上面像跳舞似的颠簸个不停。苏丹南部已进入雨季,路面上的几个大坑里整日蓄满了水,汽车全没进了水里。路的一侧,内战时被击落的飞机残骸散落一地,另有一架飞机直接斜插在地面,无数的地雷埋藏在路两侧的灌木林中。

    2006年5月首次前往苏丹执行维和任务的中国工兵,在94名官兵部署到位仅一周时间的情况下,便受领了修筑从维和营地通往瓦乌机场这条3公里道路的工程作业任务。这是联合国苏丹特派团(联苏团)首次将作业任务赋予一支刚刚抵达营地、人员尚未部署完毕的维和部队。

    打好维和“第一仗”

    为了打好维和“第一仗”,官兵们边安顿生活边展开工作。在5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官兵们挥汗如雨埋头苦干,各种工程机械有条不紊地进行作业,仅用3天时间便将这条道路修筑成战区内最好的道路。

    维和工程兵大队所在的第二战区工程官萨舒尔少校驱车前来验收新修的道路,惊讶之余用挑剔的目光来回扫个不停。他掏出随身携带的尺子,仔细量了量道路的各项尺寸,然后面带笑容连声说:“Chinese engineer,Good!(中国工程师,真棒!)

    在建造营地的过程中,中国工兵同样以“中国速度”创下了一天搭建一排板房的记录。看到中国工兵营地一天多出一排钢结构板房,与中国工兵为邻的肯尼亚维和军人瞠目结舌——这可是他们一至两个星期的工作量。

    忍受50多度的高温

    2005年1月,持续长达21年的苏丹北南内战结束。2006年5月,应联合国维和机构的要求,由一支275人的工兵分队、一支100人的运输分队和一支60人的医疗分队组成的中国维和部队来到苏丹。

    对于来自温带气候区的中国工兵来说,面对的首要威胁,便是赤道热带高温区的恶劣自然环境。苏丹是世界上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国家,被称为“世界火炉”,而南部地区不仅常年炎热而且潮湿,是“架在炉子上的笼屉”。在最高温度可达5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强烈的紫外线使人的皮肤没一会儿就被灼伤,随后变黑,继而脱皮。

    中国官兵每天一觉醒来,自己流出的汗水加上地面散发的潮气,能把铺盖全部湿透。他们不得不揭开帐篷把铺盖晾干,晚上再放下并用沙包把帐篷四周压实。但这一揭一放却给了毒虫入侵的机会。一天早晨,一名中国士兵起床后整理铺盖,竟在床垫下面发现一只壮硕的蝎子,足有一掌长。

    中国工兵所在的瓦乌任务区还是疟疾、霍乱的高发区。官兵们每周要吃一次预防疟疾的药物,但这只能起到预防、减轻症状的作用,仍有一部分官兵相继染上疟疾。

    生活用水成难题

    苏丹南部地区道路条件恶劣,供中国维和部队使用的4台水净化设备在运输途中损坏。生活用水成为另一个难题。在技术人员前来修理设备前,包括饮用水和做饭在内,中国维和人员平均每人每天只能分到4.5升瓶装水。

    由于营地还未建造完毕,维和工程兵大队的官兵们现在只能住在闷热潮湿的帐篷里,吃的是脱水干菜。吃不到新鲜蔬菜,官兵们只能通过吃维生素来补充营养。由于电话和手机通讯网络没有覆盖到营地,中国维和部队官兵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今年5月29日,“国际维和人员日”当天,联苏团总司令里德尔中将在视察维和工程兵大队后称赞说:“中国工兵的营地是最漂亮的,中国工兵是最棒的,中国工兵的过硬作风和敬业精神值得其他维和部队学习。”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