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也是西方的政治机遇
2006-07-29
●中国虽然被西方看作一个经济机遇,却还没被看作一个全球和平与安全的机遇

    ●正如美国对20世纪一些最伟大的贡献来源于它对19世纪欧洲外交模式的摒弃,中国对21世纪的贡献一部分也应当来源于它对20世纪大国政治的错误的纠正

    ●中国提供了解决当前国际问题的真正机遇,单凭西方外交是无力解决这些问题的。这就是中国与西方的互补性所在,这种互补性就是中国对西方的政治机遇

  “中国不确定性”问题已经很紧迫

    对于中国,西方最想知道的是中国将成为什么样的国家。具体一点就是:中国会成为与西方“志同道合”的国家吗?但答案还是与过去一样:它们并不知道,唯一的共识是未来中国可能的发展轨迹比任何其他大国都要充满变数。这就是当前在西方普遍存在的“中国不确定性”的问题。

    以前,这是一个重要但不紧迫的问题。多数国家都采取了大致相同的应对政策:在观望的同时,促使中国变成它们所希望的国家。但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这一政策已经变得难以为继。中国的迅速崛起意味着,其他国家如果不调整政策、把“中国因素”考虑进去,就会有太大的代价。不管是美国应对中国的东亚外交,还是欧洲评估中国的非洲政策,继续对华观望、左右摇摆,已经没有现实上的可行性了。

    但是,在“中国不确定性”的问题还没得到解决的情况下制定对华政策,是很令人头疼的。在极端的情况下,美国和其他国家或者容易产生对中国未来的天真的幻想,或者容易引发对中国意图的过度的猜疑,两者都会导致战略误判。现在看来,其他国家只能——而且已经开始——采取中庸的妥协战略了。2006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写道:“我们的战略是寻求让中国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同时对其他可能性进行两面下注。”虽然采取对华遏制或接触的呼声仍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不确定性”必须被当作事实来接受,同时必须公开准备应对不同的可能结果。

    必须认识到,“中国不确定性”的问题对中国本身也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其他国家的对华政策正在从接触转为“两面下注”,这意味着其中政治上和军事上的遏制因素在逐渐增多。这种政策变化的代价是很大的:中日关系进入了类似冷战的状态;中美之间的战略猜疑并没有减少;甚至中欧关系也处于停滞状态,与2004年的“蜜月期”不可同日而语;同时,对华武器禁运和技术转移限制还在继续,美日等国也在暗中破坏中国在东亚的影响力。中国的不满也是很明显的。很多中国人认为,美国和其他国家不相信中国的和平意图,是因为它们从根本上对中国怀有敌意。而在西方国家看来,中国不愿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因为它没有按照西方的意思对朝鲜施加更大的压力,也没有孤立世界上的“麻烦政权”,这导致了这些国家对中国长远意图的根本怀疑。

  中国得不到西方多少信任

    上述情况能否得到改观,现在还不清楚。首先,不管中国有多合作,它得到的信任仍旧很少。美国和其他国家会从根本上怀疑中国提供的合作的背后动机,甚至会认为中国是出于为了维持与它们的良好关系才勉强提供合作,因此它们更希望这种合作能来源于真正共同的信念,担心中国的合作态度可能不会持续太久。其次,当中国真的在某一问题上主动与西方采取同一立场时,这些国家很可能会认为这意味着它们的对华策略成功了,因此可以对中国施加更大的压力,提出更多的要求。看来,唯一能让它们满意的就是中国完全站在西方自由民主共识这边,但这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讲是不可想象的。

    更耐人寻味的是,中国遵循西方传统的外交原则,却遇到了充满敌意的回应。对西方来说,当中国的经济规模还小的时候,“不干涉他国内政”是可以接受的,但现在中国的投资、援助和贷款已经能对一些国家的政治进程产生巨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当中国继续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时,西方就指责中国“扶植专制政权”。另外,政治领域与经济领域非常不同。在经济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很长时间内使外界相信它是一个经济机遇。但世界政治领域并没有像WTO这样的机制能够证明中国是个“支持现状”的国家,因为在政治上,很多时候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现状。事实上,当前欧洲和美国的“现状观”认为,现有的国际机制如联合国在后冷战时代已经失效甚至是失败的,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因此,中国现在采取二战后的“现状观”,在西方看来就是对它们的后冷战时代的“现状观”的挑战。

  与西方互补,但不亦步亦趋

    美国及其盟友必须采取更加实用和富有想象力的态度,预见到中国作为一个全球性力量的最好前景。但是,消除西方疑虑主要还得靠中国自己。美国并没有对欧盟、日本或印度进行两面下注,并不是因为这些国家变成美国的对手的可能性可以忽略不计,而是因为这样做会损害对它价值巨大的联盟体系。中国虽然被西方看作一个经济机遇,却还没被看作一个全球和平与安全的机遇。这些国家目前对中国最大的“期望”居然是中国不要捣乱——能助它们一臂之力最好,但千万不要挡路。面对这种偏见和短视,中国不妨告诉西方:你们都看走眼了——成为一个建设性的、负责任的大国是符合中国的利益的;但你们的期望值不要太高,中国能扮演一个与西方互补的角色,但绝不是对西方亦步亦趋。

    这是完全有可能做到的。历史上,美国也是带着对19世纪的欧洲殖民主义、均势政治和秘密精英外交的敌意和猜疑而崛起的。与此类似,今天中国的崛起也带着自己独特的视角。而且,正如美国对20世纪一些最伟大的贡献——从现代国际法体系到联合国——来源于它对19世纪欧洲外交模式的摒弃,中国对21世纪的贡献一部分也应当来源于它对20世纪大国政治的错误的纠正。现在中国的很多外交信念与西方迥然不同:对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的怀疑;对强行输入外来政治和经济安排的可行性的怀疑;对使用武力的厌恶;对不同价值体系的尊重。其实,在西方之外,这些原则都被广泛接受。这是欧洲和美国对中国崛起的看法与中东、非洲和拉美对中国崛起的看法截然不同的重要原因。在这些地区,中国被看成是发展中国家独立性的潜在维护者。

    这其实点出了未来几十年里中国国家定位的关键特征——发展中国家意识与超级大国地位的结合。一些人或者希望中国放弃发展中国家意识,或者告诫中国不可追求超级大国地位。但未来的中国是两者兼备的,所有人都必须把中国的这种双重身份看成一个事实和一种资产。未来几年西方面临的挑战将主要来自于不稳定、不安全、不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迄今为止,西方应对这些挑战的表现,只能用失败来形容。不管是在遏制核扩散,促进第三世界国家发展,还是在防止局部冲突上,美国及其盟友没有任何可以称道的成绩。按照目前的形势,很少有人敢说西方能在这一点上取得突破。中国在维护全球和平、稳定与发展上的立场,在维持全球经济稳定、保证资源供应、开发新兴市场上的利益,与欧洲或美国并没有什么不同。但中国和发展中国家有一段与西方完全不同的交往史,对这些国家的态度也与西方迥异,而且还把自己看成是它们其中的一员,这使它在解决上述问题时具有独特的优势。而中国的外交和信誉——特别是与西方所谓的“问题国家”的关系——提供了解决当前和未来最紧迫的国际问题的真正机遇。单凭西方外交是无力解决这些问题的。这就是中国与西方的互补性所在,这种互补性就是中国对西方的政治机遇。▲

文章来源:环球时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