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和求职情绪(原创)
2006-03-13

一九七三年八月二十三日,两名有前科的罪犯意图抢劫斯德哥尔摩最大的一家银行失败后,挟持了四名银行职员。这两名可能的抢匪劫持人质达六天的时间,在这期间他们威胁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时也表现出仁慈的一面。

在出人意表的心理错综转变下,这四名人质抗拒政府最终营救他们的努力。这起事件发生后几个月,这四名遭受挟持的银行职员,仍然对绑架他们的人显露出怜悯的情感。他们拒绝在法院指控这些绑匪,甚至还为他们筹措法律辩护的资金。据说,当中一名遭挟持的女性,后来与之前绑架她的一名绑匪,在他服刑期间与他订婚。


这件事激发了社会科学家,他们想要了解在掳人者与遭挟持者之间的这份感情结合,到底是发生在这起斯德哥尔摩银行抢案的一宗特例,还是这种情感结合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心理反应。而后来的研究显示,这起研究学者称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事件,令人惊讶的普遍。


研究者发现到这种症候群的例子见诸于各种不同的经验中,调查的结论是,如果符合某些条件,任何人都有可能遭受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专家认为,身历斯德哥尔摩症状人并不是疯了,而是他们正在为保住生命而战。这种症候群代表受俘者藉由讨好绑匪,以确保自己的一种策略。


解释完这些,我恍然若悟。最近我试图改变主动选择的失业状态,在投简历、面试和接受offer的一系列过程中,正是验证了求职范畴的“斯德哥尔摩”症状。我们被工作和老板挟持生活,却感谢老板提供的职位和薪水,并逐渐适应这种压迫状态下的生活。

学者研究的斯德哥尔摩条件是:

 

首先,受俘者必须真正感受到绑匪威胁到自己的存活;其次,在遭挟持的过程中,被绑的人必须辨认出绑匪可能施予一些小恩惠的举动;第三,除了绑匪的看法之外,受俘者必须与所有其它观点隔离;最后,受俘者必须相信逃离是不可能的事。受掳者尽最大的努力不去激怒或挑衅绑匪;而受俘者这样做的时候,也渐渐失去自我意识,直到完全接受掳人者的观点。假如受俘者现在用掳人者的眼光来看世界,他们就不再渴望自由,结果是当救援到来时,受害人可能会抗拒营救。

 

对号入座:首先,我们若是不工作,生活的确也被威胁着,逆向思考,我们的生活就是被工作所累;其次,招聘方一般都会告诉我们新工作能够给予我们的诸如薪水、发展空间等等一些“小恩小惠”;第三,为了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我们几乎放弃其他做梦的可能了,不是么?最后,我们当然自我相信,不工作是不现实底!求职者尽最大的努力表现出适合这份工作的优点。我们这么做的时候,逐渐地失去自我意识,比如降低薪水期望值等等,直到觉得自己就值这个只够吃糠咽菜的价钱。最后收到offer,准备迎接新工作的时候,我们开始厌弃自由,发誓努力工作,再苦也要撑下去,免得再次失业。今年大学毕业生的期望工资已经下降到1000元了,就是很好的斯德哥尔摩症状的例子。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