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藏是塔尔寺显宗学院的僧人,已经在这里学习辩经十多年了。“拉萨是我们心中的圣地,我非常希望能够到拉萨和那里的僧人们交流佛学心得。”
此前,罗藏从没有去过西藏,青藏铁路的开通将使他的梦想得以实现。罗藏告诉记者,从开工建设起,他就非常关注青藏铁路,报纸、电视、广播中,凡是有关青藏铁路的消息他都会特别留意,寺院里的僧人们在一起,聊得最多的也是青藏铁路。
塔尔寺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也是藏区黄教六大寺院之一,距离拉萨大约2000公里之遥。去拉萨朝佛是每一个僧侣的梦想。而在过去,朝圣之路充满艰辛、坎坷。
塔尔寺管委会副主任前热坚赞说:“过去骑马来回要花去整整两年时间。而磕长头的信徒得三年之久,才能从这里到达拉萨。后来有了汽车和飞机,去拉萨方便多了。现在,火车也要通了,听说西宁到拉萨只要24小时,我们朝佛的路不再显得那么漫长了。”
前热坚赞告诉记者,塔尔寺每年有上百名僧众前往拉萨朝拜。尽管很多人已经坐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去过多次了,但现在很多僧人都盼望着今年7月青藏铁路通车后能坐火车去拉萨。
他说:“过去坐汽车去拉萨,由于路况不好,在路上经常能看到翻到路边的车,而且也会发生高原反应。坐飞机虽然好,但是票价太贵。通火车后,我们就可以多去几回了。而且听说火车上还有氧吧,在路上也不会有什么反应了。”
塔尔寺坐落在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莲花山坳中,距省会西宁市26公里,始建于公元137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新华社拉萨6月7日电(记者边巴次仁)位于拉萨市江苏路边的“革命甜茶馆”里,四五个人围坐在一起,边喝茶,边聊天,他们的话题总离不开青藏铁路。
在此之前,私家车、移动电话、网络等是西藏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
在去往西藏纳木错旅游之前,61岁的藏族老阿妈次旦旺姆谈到青藏铁路和火车就兴奋不已。为了能够有更加充裕的时间看火车,她们一行9人决定从纳木错回来的路上,在一个能够看到火车的地方停留。
铁路沿线的农牧民,更多地谈论青藏铁路开通后,如何在铁路沿线某个站点附近开家小铺子,赚点钱;城里的老百姓则更多地谈论铁路开通后能否在自家楼下办个家庭旅馆,接待游客,增加收入。
而政府部门也在积极研究和探讨如何应对铁路时代的西藏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青藏铁路一词被无数次提及到各单位的文件和会议上。
消防部门已经拟定了如何应对铁路开通后西藏社会可能出现的更多抢险救援任务;文物部门正在研究如何让更多的游客在感受西藏寺庙文化的同时,保护这些文物的安全;旅游部门更是翘首企盼铁路的开通,以此促进西藏旅游的腾飞。
然而,也有部分人在谈及青藏铁路时,为自己的生意将面临更大的竞争而担忧。在拉萨做生意近20年的赵采飞说,以前自己的布料生意还算可以,但是铁路开通后,可能会有更多人通过更加便捷的途径从内地运来布料,这样生意就难做了。
几家欢喜几家忧。生意已经做到上亿元资产的西藏日喀则市珠峰农机有限公司总经理多拉却更加看好铁路开通后的西藏市场。他已经召集部下开了好几次会议,讨论铁路开通后如何应对的策略。“铁路开通后,将会对西藏市场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如何应对新型的市场,可能会决定更多企业的生死存亡。”他说。
■背景
我国在建设进藏铁路时,有关方面专家对进藏铁路提出了四个方案,分别为:青海至西藏的青藏线、甘肃至西藏的甘藏线、四川至西藏的川藏线和云南至西藏的滇藏线。那么,进藏铁路为何首选青藏线呢?
青藏铁路总体设计师李金城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青藏铁路与其他几条进藏铁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首先,青藏铁路建筑里程最短。青藏铁路早在1979年就已经完成了青海省境内西宁市至格尔木市全长845公里的第一期工程。国务院批准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10公里,相对于滇藏线的1960公里、甘藏线的2211公里和川藏线的2015公里,是里程最短的一条。
其次,青藏线投资少、运输便捷。由于青藏线的里程短、地形缓、桥梁隧道少等优势特点,投资额为4条进藏线中最少的一条。按1995年的物价水平测算,青藏铁路投资额不到200亿元人民币,而滇藏铁路静态投资估算为654亿元,甘藏铁路投资为640亿元,川藏铁路投资为768亿元。青藏铁路建成后,拉萨至北京、上海的距离分别为3952公里和4326公里,是西藏自治区通向内地及华东沿海地区最便捷的通道。
再者,从建设条件来看,青藏铁路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至今,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基础资料比较可靠可信,是其他三条进藏铁路无法比拟的。青藏铁路建筑地质条件相对较好,工程量最小,工程技术难度已基本解决。从施工条件看,青藏线所经大部分地区地势平缓,且基本与青藏公路并行,交通条件最为方便。
另外,青藏线工期也最短,建成后基本能够常年通车。根据专家测算,青藏铁路建成大约需要6年时间,甘藏线和滇藏线均需32年时间,川藏线则需38年时间。根据青藏公路建设经验,青藏铁路将不会出现其他几条线路因复杂的地质条件而发生的崩塌、泥石流、滑坡、地热等灾害,基本能做到常年通车运营。
(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