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水塔”呈现三大干旱化趋势
2006-06-08
新华社西宁6月3日电(记者顾玲 卜晓明)多年观测结果表明,有“中华水塔”之称的三江源地区,近40年来气候变化呈现出气温升高、降水减少、蒸发增大的干旱化趋势。

    据青海省气象局局长常国刚介绍,经过多年观测发现,近40年来,三江源地区的气候变化呈现出气温升高、降水减少、蒸发增大的干旱化趋势。常国刚说,三江源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在以每10年0.25摄氏度的速率上升,明显高于青海省年平均气温每10年0.22摄氏度的上升速率,增温趋势十分明显;同时年降水量以每10年2.81毫米的速率减少,而年蒸发量在以每10年5.8毫米的速率增大。

    常国刚说,三江源地区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和蒸发增大的气候干旱化趋势,直接造成了这个地区一系列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冰川退缩,湖泊水位下降,河流流量明显减少。20世纪90年代起,黄河流量明显减少,1992年至1997年,黄河共出现断流69次,特别是1997年首次在汛期出现断流,断流时间长达226天,成为黄河历史上断流最早、断流时间最长的一年。

    三江源地区是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黄河总流量的49.2%、长江总流量的25%和澜沧江总流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因而素有“中华水塔”之称。作为青藏高原的一部分,三江源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天气气候条件,对我国、东亚甚至北半球的大气环流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链接

甘肃欲引“天水”斗旱魔

    新华社兰州6月3日电(记者邓玉山)记者从甘肃省气象局了解到,甘肃拟在今后几年内,通过人工方式向天索水,减轻日益肆虐的旱灾。

    甘肃省气象局局长宋连春说,干旱是甘肃省最严重的气象灾害,年均受旱面积近1000万亩,导致粮食减产5亿至10亿公斤。近10年来,甘肃旱情日益严重,并于1999年遭遇近50年罕见的大旱。

    宋连春指出,人工增雨是甘肃抗旱的良计。他分析说,甘肃祁连山地区拥有2444座冰川,空中水汽资源丰富,山区全年云量较多,具备全年人工增雨雪的良好条件。根据初步实验结果,人工增雨雪可为祁连山-河西走廊一带内陆河流域每年增加约7亿立方米降水。

    甘肃省气象局目前已经上报了“黄河中上游及祁连山区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项目。根据相关规划,甘肃省将建设五个飞机人工增雨基地和近800个各类人工增雨雪作业点,预计年增降水量30亿立方米,惠及甘肃全境以及宁夏和内蒙古部分地区。

新华每日电讯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