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青海省气象局局长常国刚介绍,经过多年观测发现,近40年来,三江源地区的气候变化呈现出气温升高、降水减少、蒸发增大的干旱化趋势。常国刚说,三江源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在以每10年0.25摄氏度的速率上升,明显高于青海省年平均气温每10年0.22摄氏度的上升速率,增温趋势十分明显;同时年降水量以每10年2.81毫米的速率减少,而年蒸发量在以每10年5.8毫米的速率增大。
常国刚说,三江源地区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和蒸发增大的气候干旱化趋势,直接造成了这个地区一系列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冰川退缩,湖泊水位下降,河流流量明显减少。20世纪90年代起,黄河流量明显减少,1992年至1997年,黄河共出现断流69次,特别是1997年首次在汛期出现断流,断流时间长达226天,成为黄河历史上断流最早、断流时间最长的一年。
三江源地区是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黄河总流量的49.2%、长江总流量的25%和澜沧江总流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因而素有“中华水塔”之称。作为青藏高原的一部分,三江源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天气气候条件,对我国、东亚甚至北半球的大气环流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链接
新华社兰州6月3日电(记者邓玉山)记者从甘肃省气象局了解到,甘肃拟在今后几年内,通过人工方式向天索水,减轻日益肆虐的旱灾。
甘肃省气象局局长宋连春说,干旱是甘肃省最严重的气象灾害,年均受旱面积近1000万亩,导致粮食减产5亿至10亿公斤。近10年来,甘肃旱情日益严重,并于1999年遭遇近50年罕见的大旱。
宋连春指出,人工增雨是甘肃抗旱的良计。他分析说,甘肃祁连山地区拥有2444座冰川,空中水汽资源丰富,山区全年云量较多,具备全年人工增雨雪的良好条件。根据初步实验结果,人工增雨雪可为祁连山-河西走廊一带内陆河流域每年增加约7亿立方米降水。
甘肃省气象局目前已经上报了“黄河中上游及祁连山区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项目。根据相关规划,甘肃省将建设五个飞机人工增雨基地和近800个各类人工增雨雪作业点,预计年增降水量30亿立方米,惠及甘肃全境以及宁夏和内蒙古部分地区。
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