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出行能行多远?
2006-06-08
 

北京国贸桥附近拥堵的车流(6月5日记者 徐烨 摄)

    “六五”世界环境日,北京“每月少开一天车”活动反响强烈

    然而,绿色出行能行多远

    6月5日,世界环境日,星期一。家住北京西部的廖朝晖比平时起得早些,作为一位捷达车主,他在当天选择了放弃开车,乘坐公交车上班。与他作出同样选择的,还有北京的不少车主。

在为车主们的绿色出行叫好的同时,也有人担心:成都、深圳等地都开展过“无车日”活动,最终却没有形成气候。北京这次绿色出行能行多远,能行多久?

    如果每天都有人放弃开车

    5月底,北京132家车友会、汽车俱乐部号召自己的会员在6月5日当天绿色出行,选择公共交通,反响强烈。

    交管部门的信息显示,6月5日当天,北京交通状况较平时略有好转:全市时速在20公里以下的拥堵路段共有60条左右,比平时早高峰期间减少10条以上。与前四周平均水平相比,高峰时段拥堵路段占全市道路的比例由13%下降了11%。

    菲亚特车友会的张涛希望,这不是一次“活动”,而是一个“长期的行为”。“要是每天都有车主主动放弃开车就好了。”每天必经北京最拥堵的国贸地区的申淼对记者说。

    “如果每天都有人能够放弃开车,不仅污染源在减少,而且由于汽车数量减少带来的拥堵减少,车速肯定能够提高,这对每辆车改善排放也有很大影响。”北京汽车研究所汽车排放研究室主任肖亚平告诉记者,实验结果表明,城市道路上如一辆车频繁起步停车,以平均速度每小时20公里行驶,与在正常路口短暂起步停车、时速40公里时相比,其一氧化碳和碳氢的排放总量要高出1倍,而如果行驶速度低于每小时10公里,不仅污染物排放增加1倍以上,而且油耗也要增加60%到70%。

    “这回我们自己也耐下心来做点什么吧”

    北京车主们参与这次环保活动的热情,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北京夏利车主的车友会有个响亮的名字叫“夏令营”。版主海蓝说起车友的一个帖子,非常感慨。一位车友到郊外登山,在山顶,他举起相机朝向城外的方向,天空蔚蓝,而朝向城里的方向,一片灰蒙蒙的景象。这位车友把自己拍摄的这两张照片贴在了车友会的论坛上。

    “跟帖非常多,车友们都表达了环境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积极参与的观点。”海蓝说。

    在“不开车”运动的发起者千里马车友会的论坛上,记者读到了这样的文字:“我一个人一天不开车,天空就自然少了一天一辆车的尾气污染,这还不够实际吗?这样还没有用吗?总是要求政府去治理,总期望别人去付出劳动清理我们制造的垃圾,这回我们自己也耐下心来做点什么吧。”

    千里马车友会负责人李云威以前出门到附近买早点、报纸,也习惯开车去。他对记者说,其实,“做点什么”并不难,关键是要有环保的理念,就会逐渐养成好的驾驶习惯,减少对车的依赖。

    “污染是公共问题,污染问题不是仅用权力和金钱解决得了的,需要公众积极参与。”中国社会调查研究所副所长李晓宁认为,“少开一次车”乃至更广泛的绿色出行活动,正体现了这种公众参与的特点。清华大学副教授韩立新的观点更为鲜明:“开车族比徒步族对环境的污染要大得多,所以理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他认为,“每月少开一天车是你应该做的。”

    著名社会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孝正认为,“以少开一天车为荣”——如果全社会能形成这样一个理念并采取行动,北京的天空才会有所变化。

    光靠车主的环保意识还不够

    绿色出行,需要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也需要社会各界积极创造条件。“要使车主从有意识变成下意识,还需要做很多工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这样认为。

    6月1日,中国国际民间合作促进会和美国环保协会共同在北京向全社会发出倡议,为了北京的蓝天和自己的健康,大家一起选择“绿色出行”。在现场,30多家企业组织、国内机构、企业、大专院校对这一倡议积极响应和支持,其中的一些代表还当场签署了“绿色出行”承诺书。

    这些单位承诺:提倡其职工乘坐地铁、轻轨、公共汽车等公交车上下班;提倡职工拼车或者乘坐班车上下班;提倡职工合拼乘出租车;提倡职工文明驾车、环保驾车、乘坐公共交通。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这些单位将对乘坐公交或非机动车上下班的职工给予鼓励。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主任王粤告诉记者,为了鼓励该中心130多位员工选择公交车,他们实行了弹性工作制,上下班时间由固定变为正负半小时,单位还对交通补贴进行细化,开车的员工每月200元交通补贴不变,而乘坐公交车的员工交通补贴提高到每月400元—500元。

    很多市民和专家还呼吁,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提倡居民绿色出行,首先要有一个便捷、舒适的出行条件。

    “我们并非不愿意放弃开车,客观条件让我们无从选择。”家住北京市朝阳区双花园小区的张先生向记者诉起了苦。位于二、三环之间的双花园地区居然无一公共交通线路,居民要乘坐公共交通,起码要走上15到20分钟。几年前,还有政协委员以提案的方式反映这里的出行难问题,可是并没有得到解决。

    “北京西外大街改造后,居然有一段没有自行车道,我真想哪天扛着自行车走过这段路,以示我的抗议。”有几十年“自行车龄”的周孝正这样表达他的不满。而中国社会调查研究所副所长李晓宁对北京城市道路改造一些路段的设置也颇有微词。他认为,汽车占用城市道路的公共资源远多于自行车和行人。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