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白先勇那样呵护文化宝贝
2006-06-07
公元2006年6月10日,古老中国将迎来崭新的“文化遗产日”。从今以后,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都是“中国文化遗产日”。这是文明的守望,守望着中华文明。

  在广义上,一百个人有一百个“文化”。与“形而上”意义的文化概念不同,有一些实体的文化遗存,就是毫无争议的“文化”。随着首个“文化遗产日”的到来,有报道说,中国戏剧界唯一的国家二级机密——川剧“变脸”绝技,被个别贪图钱财的演员私下向国外传授,并已流传到日本、新加坡、德国等地的娱乐场所;有网友直斥泄密者为“艺术汉奸”。与这样的个例不同,有一种行为很普遍,那就是祭起“保护”的旗帜,进行“文化遗产”争夺战,争名人故里、争“针灸鼻祖”、争传说的归属,其实质都是狭隘的利益之争(见新华社6月5日电)。个人偷卖“变脸”绝技、集体纷争名人故里,本因只有一个字:钱。面对文化,钞票是一个很吊诡的东西,征集遗珍、购回国宝需要钱,偷卖绝技、争做故里为了钱。“文化遗产日”总不能变作“文化筹钱日”吧?

  “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是“文化遗产日”的主题。其实是应该把“守护精神家园”搁在“保护文化遗产”前头的。于是想起了白先勇和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今年4月18日开始,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再次在北大公演。一年前青春版《牡丹亭》在北大首演时,就一票难求,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同时也开启了《牡丹亭》在内地几十所高校火爆巡演的盛况;而在北大公演之前,该剧就已经火遍了两岸三地甚至海外舞台,上座率惊人,好评如潮;今年9月,还将赴美巡演。白先勇领军筹划美得惊人的青春版《牡丹亭》,倾入了他多年的心血和挚爱的情感;正是他以“守护精神家园”的品格,为这出400年的昆曲老戏成功注入崭新的青春气息——这也是两岸三地艺术家们保护文化遗产的经典之作。

  作为中国传统剧种,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作为“昆剧之母”的《牡丹亭》,却由于种种原因濒临凋谢。如今大投入、大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能够梦回神州,是昆曲的大幸。《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因爱而死,又因爱还魂,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何尝不是“因爱还魂”的呢?她“华丽转身”的美丽身躯上,熔铸了白先勇的拳拳之心和眷眷之情。如果说50年前昆曲《十五贯》晋京连演47场,是“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话,那么,今天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则是“一出戏刷新一个剧种”。先勇之“先勇”,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真正守望,是对人类文化遗产的真正保护。

  文化是为理想、为精神的,而不是为急功、为近利的。像白先勇那样呵护文化宝贝,才是保护我们文化遗产的正途,因为那里头有着文化的理想、文化的精神、文化的灵魂。(徐迅雷/青年杂文家)

来源:江南时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