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确保抚仙湖保持Ⅰ类水质
来源:中国环境报 发布时间:2013-11-14
玉溪各级各部门要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三湖”为主,抚仙湖为重,扎实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深入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努力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 云南省玉溪市委书记张祖林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玉溪将围绕建设具有现代都市气息的宜居生态城市目标,牢牢把握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基本原则,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与经济建设同等位置,用蓝天工程、碧水工程、绿地工程三大工程捍卫绿色家园,让玉溪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市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 云南省玉溪市市长饶南湖

自2004年玉溪市抚仙湖恢复Ⅰ类水质以来,目前全湖总体一直保持Ⅰ类水质。走近岸边,湖水清澈见底。 蒋朝晖摄
中国环境报记者蒋朝晖
云南省玉溪市委、市政府切实把抚仙湖保护治理作为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加大抚仙湖流域控源截污力度,确保抚仙湖长期稳定保持Ⅰ类水质。
目前,玉溪市涉及万人搬迁的抚仙湖北岸生态湿地项目建设正在加紧推进,“四退三还”(退人、退房、退田、退塘,还湖、还水、还湿地)取得实质性进展,抚仙湖周边项目清理基本完毕,流域控制性规划修编已经完成。记者采访时看到,蓝天白云之下,碧波荡漾的抚仙湖生机勃勃,宛若一幅五光十色的动态风情画,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制定3年行动计划
建成北岸万亩生态湿地
抚仙湖是我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蓄水量206.2亿立方米,占云南九大高原湖泊蓄水总量的68.3%,占全国淡水湖泊蓄水总量的9.16%。玉溪市230万各族人民为保护抚仙湖付出了艰辛努力,并取得显著成绩。自2004年抚仙湖恢复Ⅰ类水质以来,目前全湖总体一直保持Ⅰ类水质。
由于历史、经济、社会、自然等多种原因,抚仙湖流域入湖污染量已超过湖泊水环境承载能力,局部水体已有从Ⅰ类水质退化为Ⅱ类的趋势,一旦污染将无法治理。
据玉溪市环保局局长张金翔介绍,今年以来,新一届玉溪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确保抚仙湖长期稳定保持Ⅰ类水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突出探索湖泊治本之策,进一步调整完善了保护治理思路。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加强污染治理为着力点,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抓手,以调整产业结构为关键,以“四退三还”为核心,全面实施沿湖截流断污水、治理面源减污染、补水节水添动力、面山绿化增植被、河道湿地流清水、人口外迁扩新城等新举措,打响了抚仙湖保护治理攻坚战。
据了解,玉溪市今年已推出抚仙湖保护治理3年行动计划,计划总投资105.87亿元,实施“13530工程”(即稳定保持抚仙湖Ⅰ类水质,3年时间实施5大类30个项目)建设,并率先启动了抚仙湖北岸生态湿地项目。
据测算,北岸是抚仙湖的主要污染负荷贡献者,这片区域环湖公路内侧居住人口占到总量的55%,产生的污染负荷占到总量的70%。通过区域有效治理大幅削减入湖污染负荷,对抚仙湖保护治理具有战略性的重大意义。
在开展了大量调查研究和组织专家学者长期考察论证的基础上,玉溪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将抚仙湖北岸新环湖路以内村落、企业全部搬迁、农田全部清退,建设抚仙湖北岸生态湿地。
据澄江县副县长吴正坤介绍,抚仙湖北岸生态湿地项目涉及澄江县境内湖岸线全长11.4公里,总面积约9547亩。项目估算投资70亿元,建设周期为3年。项目建成后,将大幅削减入湖污染负荷,对促进流域生态系统修复、推动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为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玉溪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项目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组建了项目建设指挥部。澄江县成立了工程管理局,全面负责项目工程筹建和管理工作。
吴正坤说,目前,项目规划已通过县级评审,一期631亩湿地建设点已于9月11日正式启动。
记者在澄江县右所镇马房村片区湿地建设工地看到,多台大型挖掘机械正在紧张作业,湿地土建已略显雏形,部分地段已栽种了一批榕树、灯台树、白杨树。
吴正坤说,县政府将动员一切力量,通过倒排工期、倒逼进度,确保2014年春节前完成右所镇马房村片区、龙街街道大河口片区631亩湿地建设,为确保整个项目按规划顺利推进做好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