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百姓盼生态补偿“破冰”
2013-07-31

鄱阳湖百姓盼生态补偿“破冰”

2013年07月31日  来源:大江网-信息日报 

  盛夏时节,走进鄱阳湖,但见波光潋滟,白鹭排云,湿地中青草与浮萍紧紧相依,交织出一幅天然水墨画……连日来,记者冒着高温,先后奔赴鄱阳湖核心湖区的都昌多宝乡、星子沙湖、永修大湖池与吴城镇,与湖区各保护站工作人员一同巡湖,并听沿湖群众讲述鄱阳湖保护观的变迁,见证他们对鄱阳湖生态保护的新期待。截至30日记者发稿,记者获悉,我省一个政府决策咨询项目——《关于鄱阳湖区实施转捕为养的对策研究》正式开题,这说明对沿湖群众的新期待,江西已开始了温暖而确定的回应。

  生态保护严苛 倒逼渔民二次创业

  30日,对于去鄱阳湖边收购小龙虾的贩子周国红而言,无疑是失望的一天。因为他去鄱阳湖核心区——永修吴城镇河西村收购小龙虾时,被渔民告知今年龙虾减产太厉害,想在河西收齐一车1000斤小龙虾几乎不可能。

  与此对应的是,这里的村民叶远喜透露,去年这个时候,每天捕虾可有毛收入300元左右,现在100元都难,因此很多渔民都开始“二次创业”。叶远喜说,现在鄱阳湖的鱼虾越来越少,很多渔民为了捕鱼,甚至不惜铤而走险,用电网来捕捞。

  正因如此,为了保护鄱阳湖生态,江西对鄱阳湖设立产业禁区——湖体核心保护区,尤其是在鄱阳湖核心保护区内,不仅关停污染企业,且已把渔业捕捞、畜牧养殖等列为产业禁区。“近年来,赣鄱儿女为呵护我们的母亲湖,疑心聚智,默默奉献。”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书记吴和平说,2010以来各地共铲除了违法违规填湖22处,铲除填湖堤58公里,恢复湖区湿地面积104.3万亩。

  渔民洗脚上岸“失湖”却不失担当

  鄱阳湖变得更加美丽的背后,是沿湖渔民的巨大牺牲。今年38岁的左冬生是星子县沙湖山长湖三组的村民。左冬生说,他家世代以捕鱼为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已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但从2001年11月撤乡并镇开始,这里改为星子县沙湖山鄱阳湖湿地生态保护区管理处,沙湖作为鄱阳湖核心保护区,从此彻底禁止村民下湖捕鱼。

  “以前,我家通过去湖里捕鱼,一年至少可以增加2万元左右的收入,现在这一块收入没有了。”左冬生说,像他一样村里有两三百户人家,为了保护鄱阳湖生态,他们不再去湖中捕鱼,所以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了。

  连日来,记者在鄱阳湖核心湖区都昌多宝乡、星子沙湖、永修大湖池等地采访发现,与左冬生一样,“失湖”不失担当的故事,同样在湖区其他渔民身上发生。“我们这里设立了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湖池保护站,为保护生态,这里也实行了封洲禁牧,禁止下湖捕鱼,我们为了保护鄱阳湖生态,也不再下湖捕鱼了。”永修县三角乡村民戴富毛说,现在鄱阳湖捕捞鱼虾越来越难,尤其是他们处于核心保护区的渔民,由于退田还湖,他们的稻田减少了;封洲禁牧,他们不能养更多的牛;保护候鸟,他们合法捕捞的水面面积也越来越少,因此他们渔民纷纷“洗脚上岸”。

  对此,常年处于鄱阳湖保护一线的都昌候鸟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李跃深有体会。他说,就拿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周溪镇堂荫村来说,这个村以前家家户户都以捕鱼为生,每户每年捕鱼收入在5万元至10万元不等,还有不少群众捕捞螺蚌,每年收入也在2万元至5万元不等。“实行鄱阳湖湿地保护,限制和规范湖区群众生产生活方式,他们收入减少是不容置疑的。”李跃说,渔民“失湖”不失担当,令他们在一线的自然保护管理者十分感动。

  沿湖渔民与管理者急盼生态补偿“破冰”

  左冬生说,近年来他已三次填写关于鄱阳湖区生态补偿的调查表,迫切希望生态补偿“破冰”。

  事实上,对于渔民为保护鄱阳湖生态所做出的牺牲,我省有关部门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弥补。2011年3月,九江市发改委向国家发改委报送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试点方案,建议对湿地保护进行生态补偿,标准为国家级湿地90元/亩,省级80元/亩,一般湿地70元/亩。2011年11月,由国家发改委、江西省政府及亚洲开发银行联合主办的生态补偿立法与湿地生态补偿国际研讨会在江西召开,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共商生态补偿问题,为生态补偿立法建言献策。2012年8月,省财政厅和林业厅组成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政策调研组到鄱阳湖区,就当地湿地面积和保护现状、依赖湿地收入比例、群众生活状况以及湿地补偿范围、对象、标准等进行了调研。

  对此,李跃说,虽然我省对于生态补偿一直在努力探索,但他还是希望国家层面能早日“破冰”。对此,长期在保护一线的沙湖保护管理站副站长郝能祖十分认同。

  “我们现在不能从经济上照顾大部分渔民的损失,只能从感情上‘拉拢’当地百姓,一起担当呵护鄱阳湖一池清水的责任。”郝能祖说,他所在的站处在沙湖山中心组,村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李世湘老人,一旦发生“人鸟争食,人鸟争地”的矛盾,他们总是叫上这位老人一起出面劝说,基本还是以情动人,很难从经济利益上去帮助大部分渔民。

  “鸟司令”的梦想折射鄱阳湖生态旅游前景

  “其实,除了生态补偿,还有鄱阳湖的生态旅游也很有潜力。”说这个话的是“江南第一鸟岛”——鄱阳湖洞子里鸟岛“岛主”李春如。“鸟司令”李春如说,鸟岛三面环水,一面环山,风景优美,且有近500亩山林,处在鄱阳湖核心区,已是国内数量最多、品种最全的夏候鸟栖息地,但这一资源由于基础设施落后,根本留不住观鸟者与游玩者。

  李春如说,物质文明提高了,精神文明才好搞,因此他有个梦想,就是鄱阳湖区能有生态旅游规划、完善的基础设施,让游客可上岛游玩,使鸟岛为附近村民带来收益——然而,迄今为止,鄱阳湖区还没有一条完整的生态旅游线路。

  近年来,以回归大自然为基调,以保护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促进区域社会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生态旅游发展迅速,已成为当代旅游业发展中最为理想、最有前途、最具发展前景的旅游形式,我国1999年的旅游口号就是“生态旅游年”,生态旅游已成为时下的旅游主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李春如的梦想恰恰说明鄱阳湖生态旅游很有“钱景”。

  专家观点

  生态保护与发展共赢才能更好呵护鄱阳湖

  “近年来,鄱阳湖区渔民捕捞鱼虾越来越少,这是不争的事实,加快鄱阳湖区渔民的转产转业是迫在眉睫的课题。”从事鄱阳湖研究30年的江西省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副所长、省生态学会秘书长戴年华研究员认为,鄱阳湖应由生态保护走向生态发展,因为要解决鄱阳湖生态保护面临的问题,不仅需解决当地渔民的生计问题,在国家层面上进行生态补偿,还需科学规划,还需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在鄱阳湖生态保护过程中,要让沿湖群众的经济收入不减当年,并在生态保护中受益,有关部门必须承担起引导群众转产转业和走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戴年华认为,生态补偿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给因候鸟等野生动物肇事蒙受损失的群众应有的经济补偿,二是给保护鄱阳湖生态的集体和湖区群众适当的经济补偿,三是让群众在生态保护中获得经济利益。

  “我们要在不破坏鄱阳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生物资源,严格控制捕捞总量,分期分批引导渔民转产转业,同时可以考虑因地制宜地发展鄱阳湖生态旅游观光产业。”戴年华说。

  记者手记

  端好鄱阳湖“金饭碗”亟需一双“好筷子”

  鄱阳湖最大优势是生态,生态就是“软黄金”。连日来,记者在核心湖区采访发现,鄱阳湖生态优势如何转化为沿湖群众增收致富的途径,还有很多文章要做。

  以鄱阳湖生态旅游为例,我们的旅游产品很少,尤其缺基础配套设施。吴城镇上岸渔民叶欣说,每年9月第一批候鸟来到鄱阳湖,到来年3月候鸟离开,大概有半年时间,陆续有来自全国的游客来鄱阳湖观鸟,他们本可借机兜售一些农产品,但镇上没有配套的住、购、娱设施,更没有比较成型的叫得响的土特产店,根本留不住游客。

  记者发现,部分鄱阳湖区交通、酒店等稀少,这种现象尤其在鄱阳湖核心区都昌、星子、永修等候鸟栖息地尤为明显。显然,端好鄱阳湖“生态金饭碗”,我们亟需配上一双“好筷子”。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