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每天拦污380万吨
2013年07月03日 来源:北京日报
昨日(07月02日),广州市水务局局长丁强做客广州市政府纠风办等单位联合主办的“行风面对面”电视节目,就广州水污染治理、珠江沿岸救生设施等热门领域的相关工作情况,与现场观众、市民代表、网友等进行深入沟通。
“2008年全市实际污水处理是179万吨/日,到2010年大约为269万吨/日,两年下来每天少了接近100万吨。到去年底,这一数据达到380万吨/日。这就意味着,与2008年相比,我们每天都成功阻止200万吨的各类污水外流。”
“这几年包括亚运,我们还有55条压根还没开始治理,有143条已进行了治理,但从头到尾全面实现截污的并不多,绝大多数都是下游截了,上游没截污,主涌截了,支涌没截污。”
“治水是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治水之路漫漫,不是我们想推卸责任,而是希望老百姓能多一些理解,只要我们路子对了,一步一步扎实走下去,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能把广州生态水城的名片擦亮。”
①
亚运治水未能让民众满意?
回应:河涌总体水质趋好
谈及治水,广州不少河涌在亚运后“复臭复黑”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据官方数据显示,相关部门在亚运前后曾对广州113条河涌进行大规模整治,对比2010年8月的水质,今年55条河涌水质有所改善,14条持平,44条变差,也就是说,有将近四成治理过的河涌水质变差。
昨日,现场播放了记者走访石井河、驷马涌所见的河涌复臭情况,对此,市水务局排水处相关工作人员解释,驷马涌有暗渠,而石井河有多条支流,在前期整治过程中,为河涌设置了闸门。然而,广州雨水较多致使河涌开闸的次数也多,虽上述两条河涌同为改造河段,但当污水进入河道之后,这两条河涌内的污染物容易聚集。
“亚运治水的成绩还是比较大的,还是取得了实效。”在听完相关处室的说法之后,丁强坦言,2010年2月任职市水务局局长的他并没能亲身经历亚运治水,因此,他相信自己对亚运治水成果的看法会较为客观。
丁强尝试通过两方面数据予以解释。其一,广州的污水处理厂实际污水处理量近几年显著增长。“2008年全市实际污水处理是179万吨/日,到2010年大约为269万吨/日,两年下来每天少了接近100万吨。到去年底,这一数据达到380万吨/日。这就意味着,与2008年相比,我们每天都成功阻止200万吨的各类污水外流”。
其二,与治理前相比,广州河涌总体水质趋好。亚运期间,广州治理了121条河涌,那时“不黑不臭”的只有48条,亚运治理之后此类河涌数达到81条,“就算是那些还是‘黑臭’的,它们的黑、臭程度可能也有所减缓,这也是能从数据上进行说明。”
②
亚运治水治标不治本?
回应:治水抓住了核心“截污”
丁强说,在整个亚运治水过程中,他们也发现了问题。“过了两三年,河涌的水质不稳定,丰水期的时候,水好,枯水期的时候,水差;晴天的时候,水质不错,下雨的时候,水又黑又臭,还有不多的河涌甚至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反弹,又打回原形。”
对此,丁强总结了三大原因:一是部分亚运治水措施属于临时性质,不会长期进行。亚运治水期间,广州在全省范围内尤其是佛山、清远、肇庆,截污闸是统一调配的。不仅如此,广州还从珠江全航道调了不少优质水源。另外,亚运期间关停了很多污染企业,仅在广州就有4200多家企业停产停业。不仅如此,当时广州还对大部分河涌进行了清淤,处理量就达到了200多万吨。
原因之二在于广州河涌截污不彻底。丁强说,广州中心城区共有大大小小231条河涌,除了33条不需要“动刀子”,其他的198条都需要治理。“但是,这几年包括亚运,我们还有55条压根还没开始治理,有143条已进行了治理,但从头到尾全面实现截污的并不多,绝大多数都是下游截了,上游没截污,主涌截了,支涌没截污”,同时,这些没有实现全面截污的都是房屋密集之处,实现全面截污还需要解决房屋拆迁等民生问题。加之,广州自身设计的截污标准偏低,仅能收集晴天的污水,在雨天时就很容易产生溢流。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治水的后期管理有所松懈,河涌的污染源不仅仅是生活污水,家庭家畜养殖、农业、工业等方面的废水排放,亚运后广州的管理力度有待加强。
如此一来,是否意味着亚运治水就是治标不治本?面对媒体的追问,丁强说:“我不能同意这种说法。第一,亚运治水是有成绩的,第二,治水工程也抓住了核心——截污,只不过我们如果思路更清楚一点、标准更高一点,措施更得力一点,我们可能做出的效果会更好”。
③
水质能否
达标不反复?
回应:2020年全面达到水环境功能区水质标准
在现场,不少市民提出希望政府能提供一个稳定且达标不反复的水环境。
对此,丁强当场回应,今年,省环保厅印发《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2013—2020年)》,其中要求:到2020年,广州河段水质全面达到水环境功能区水质标准。“这个标准很高,亚运期间我们以‘不黑不臭’为衡量标准,但供水功能区的标准一共24项指标,还是按照河段最差的那一项指标给予评判。”丁强举例,如果一个河涌指标中有两项属于三类水、三项属于五类水、一项是低于五类标准,那么整个水域就属于劣五类水。
对于高指标、高要求,丁强坦言,他们将认真总结亚运的治水经验,做到科学治水。他认为,广州不要运动式治水。因为按国外先进经验,治水是一项系统工作,下一步广州将以流域为体系、河涌作为单位,一条一条治理,治一条、好一条、达标一条,不要全面撒网。
广州治水在战术上也要有所改进,适当提高截污标准。丁强以广州建设深层隧道排水系统为例,根据初步的设计方案,广州“深隧”应具有合流污水调蓄、排涝、转输等功能。对于削减初雨的污染,会利用深层隧道系统对浅层排水系统溢流的合流污水进行调蓄。雨后通过深层隧道排空泵泵送到浅层污水管道系统,输送到污水处理厂处理。当持续降雨导致流域范围有水浸风险时,启动深层隧道尾端排涝泵组,开启各渠箱与东濠涌之间的闸门,利用东濠涌排涝,并启用现有东濠涌排涝泵站行使排洪功能。
丁强说:“治水是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治水之路漫漫,不是我们想推卸责任,而是希望老百姓能多一些理解,只要我们路子对了,一步一步扎实走下去,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能把广州生态水城的名片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