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威尼斯”的净水之路
2013-03-26

“北欧威尼斯”的净水之路

2013年03月26日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斯德哥尔摩3月21日电(记者刘一楠)这里湖海相通,水道密布,被称作“北欧威尼斯”;这里水天一色,明净清澈,被誉为全球治水的楷模——这就是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很难想象,半个世纪以前,这座城市还散发着污水的异味,这片水域还是捕鱼的禁区,居民的健康还因水而受到威胁……斯德哥尔摩也曾是一个饱受水污染困扰的“灾区”。

  在2013年“世界水日”到来之际,斯德哥尔摩国际水研究所高级顾问扬·伦德奎斯特带记者走入这段历史,讲述了这座环保名城数十年的水资源净化之路。

  斯德哥尔摩地处瑞典东海岸,西部被梅拉伦湖包围,东侧面向波罗的海,由14个岛屿组成,历史上,这里曾是欧洲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斯德哥尔摩周边水域的水质非常糟糕,”伦德奎斯特回忆说,“游泳和钓鱼在这里都是被禁止的,水污染给人们的健康带来许多问题。”

  伦德奎斯特告诉记者,那时的污染物来自方方面面。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居民生活产生的污水以及富含化学物质的农业用水都排入斯德哥尔摩的水源地——梅拉伦湖。

  直至上世纪60年代,当地民众与政府逐渐意识到水污染的严重性,关于改善水源等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民众环保意识的觉醒拉开了斯德哥尔摩水治理的大幕。

  伦德奎斯特强调,水治理首先需要人们正确理解水循环这一理念。“人们应当把水看作从自然中获得的一笔贷款,我们有各种各样使用水的方法,但最终必须以不破坏生态系统的方式把水还给自然。”

  据伦德奎斯特介绍,斯德哥尔摩水务公司自上世纪30年代开始利用一些机械方法实施水净化,但发展速度十分缓慢。直至1969年,瑞典第一部《环境保护法》出台,推动斯德哥尔摩水治理进入快车道。

  自那时起,斯德哥尔摩水务公司借助一系列政策支持与内部改革,升级水处理硬件设备,建立更多的水厂与污水处理厂,引入机械、化学、生物三重水处理模式。同时,政府环保机构通过与工业企业的不断谈判,借助相继出台的法律法规施压,要求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把污水处理融入生产流程。

  伦德奎斯特坦言,生产技术改造对企业而言意味着成本增加,大部分企业最初对污水处理持消极态度。但他指出,如今许多工业界人士表示,正是上世纪70年代这次被动的技术升级,迫使企业投入污水处理等环保技术的研发,令瑞典企业在当今绿色生产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伦德奎斯特说,在斯德哥尔摩水治理的成功案例中,由环境立法带来的技术革新可以被视作第一阶段。

  “大约从1976年,也就是开始治理水污染的七八年后,我们可以看到斯德哥尔摩的水质有了明显改善,人们又可以在这里游泳和钓鱼了。”

  伦德奎斯特强调,除了工农业用水污染外,来自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污染同样不可小觑。“在我们的食品中、家居生活中,通常含有各种微量污染物,它们也会进入水循环,因此我们也非常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

  他举例说,人们有时把剩余的油漆、汽油等液体同水一样倒入下水道,但其中的一些化学成分是无法在污水处理厂被“截留”的,这些物质继而随水排入江河湖海,对水循环造成污染。

  伦德奎斯特说,自80年代开始,斯德哥尔摩的水治理进入了下一阶段,即向民众普及保护水资源的知识,动员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减少水污染。

  “在工厂和污水处理厂,我们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减少污染,但我们必须逐渐令普通民众加入水治理的进程,每个人都是水的消耗者,每个人都应意识到,自己也造成了污染。”

  伦德奎斯特强调,无论工业、农业,以至商业,要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洁净的环境为基础。“从这一角度上说,我们都是一条船上的人,每个人都应负起责任,每个人都应作出贡献。”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