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化工区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2013年02月28日 来源:中国环境报
管理面积36.1平方公里的上海化工区,园区内现有52家企业,每年产生危废约5万多吨,上海化工区表示,这些危废可以全部在园区内完成处置。上海化工园是如何做到危废“不出门”?危废不出园区,是否得到了有效处置?园区怎样选择处置企业?处置单位与产废企业如何合作?记者进行了实地调研。
园区怎样选择处置企业?
通过市场行为进行选择,但不是低价中标
据了解,上海化工区以石油、天然气化工为重点,发展合成新材料、精细化工等石油深加工产品,约80%项目具有上下游关系。因此,化工区建议封闭处置危废,利于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目前,园区引进了两家危废处置企业——升达废料处理有限公司和集惠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处置能力能够满足园区需要,并且与产废企业配合进行循环利用。
上海化工区管委会环境保护办公室主任朱斌介绍说:“园区最大的特点不是政府行为而是市场行为。”
园区的危废管理也体现了这个特点,一是严格区分,严格管理;二是市场化。除了对产废企业进行严格监管,上海化工区还建议将危废在园区内进行封闭处置,为什么要这样做?
记者了解到,如果将危废运送到化工园外处置,不仅加大了危废监管的难度,提高了运输中的风险;园区外的处置企业水平不明,也有可能处置不当,甚至产生非法倾倒等问题。
而园区内的处置单位是管委会通过市场化方式选择的,处置技术能力较强,也值得信赖。但是,由于市场化招标的企业水平参差不齐,一般均为价格低者中标,后期可能出现很多问题。为避免这一点,在选择处置单位时,上海化工区也没有完全采用市场化招标方式。而是选择了几家具有资质且实力较强的企业,经过考察,最终确定可以入园的企业。
最早入驻上海化工园的危废处置单位是升达废料处理有限公司,这家公司的一大股东是法国苏伊士集团,公司的主要运营也由苏伊士负责。之前化工区的污水处理就是交给苏伊士去处理的,双方合作良好,水质能够稳定达标。因此,升达最早获得了园区危废处置的资格,与园区管委会成为合作伙伴,并配合园区规模建设了专门提供工业危险废弃物处理服务的焚烧厂。
2006年,升达公司获得国家环境保护部的资质认证,拿到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成为国内最早获得认证的两家企业之一。5年后的资质更新中,升达又顺利通过。目前,升达拥有两条回转窑生产线,焚烧能力超过6万吨/年。
在发展中,上海化工区又引进了上海集惠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对危险废弃物进行物化处理和循环再利用。集惠拥有4.6万吨/年的处置能力,现在园区内客户占一半,其余留给园区外客户。
处置企业怎么运作?
双方签订合同,根据废物成分定价,进行配套处置
一个化工园区内,有两家危废处置企业,他们是否存在竞争,关系如何?
集惠公司董事、常务副总经理谢炜介绍说,他们与升达一家为资源利用,一家为焚烧,形成互补,成为合作伙伴关系。不少客户将危废先交给集惠进行资源利用,再由集惠把利用后的废物打包给升达进行焚烧,实现了危废的最大化利用。两家企业不仅共同承担园区危废的处置工作,还经常联合竞标园区外的处置项目。
现在,两家企业的主要客户均为园内企业,他们与客户间按照市场经济方式签订合同,并根据合同进行合作。废物的处置价格由成分决定,先取样交给处置单位化验成分,进行分析,然后定价。
这种合作关系在上海化工区已经有了成功的先例,园区内的污水处理就是这么进行的。双方先根据污水成分定价,再进行处理,如果企业入厂的污水超标,污水处理厂会相应提高处理价格。这样,企业污水排放由污水处理厂进行监督,环保部门只需要监测污水处理厂的排污口,管理工作方便多了。
升达在与客户的合作中,要求运送来的废物进行标准化包装,并且不能超过合同上规定的成分。集惠资源利用后的废物就是按照标准件送给升达焚烧的。升达也曾遇到不符合标准的情况,一次,一家企业送来的危废中有一小瓶液体汞超标,升达按照合同将其退回给企业,要求企业处理达标后再送来焚烧。
朱斌认为,这样的市场化合作,让污染物能够有效控制,园区的管理工作也轻松了不少。
现在,园区内的处置单位与企业形成了良好互动。比如,升达焚烧炉产生的热量会通过管道输送给对面的巴斯夫回用,还根据产废企业的需求扩充产能。“十二五”期间,拜耳集团将在园区内投资100亿元扩大生产,生产线调整后每年将多产生医疗废物3万吨,为此升达正在规划建设配套处置设施。
集惠则根据上海化工区及上海市本地的产业特征上项目,公司二期项目将建设无机污泥窑炉制砖生产线,填补上海市污泥处置能力不足的问题。原来化工区的废酸废碱处置要付钱给园区外的企业,现在可以给集惠用做无机污泥的原料,在园区内进行资源利用,大大降低了成本。
产废企业会不会不合作?
与企业沟通协商,通过企业生产量摸清产废量
其实,升达刚刚进入园区时,日子并不好过。升达公司副总经理高进介绍说,自2006年投产以来,公司一直亏损,直到现在刚刚盈利,而且是微利。
由于园区内处置标准要求高,处置价格较高,而管委会又没有强制规定企业必须在园内处置危废。所以,最初园区内很多企业把废物送到外面处置,连胜科、拜耳这样的大企业也是如此。升达一开始3万吨/年的生产线都无法满负荷运行,每年只有1万多吨废物可以处置。焚烧热值达不到,要补充天然气助燃,企业亏损更严重了。
园区管委会知道后,积极与产废企业沟通协商。朱斌认为,园区内很多大企业在国外执行的标准都相当高,在国内也不能降低。他告诉企业,园区外的处置企业的确价格便宜,但档次不高,作为国际知名的企业,你们愿意要这样的低档次吗?
协商后,管委会与企业建立了互信的关系,不少企业同意将危废在园区内处置。同时,管委会还在企业入园的环评前,与企业签订协议,要求产生的危废在园内处置。如果不在园区内处置,企业要交出一套处置方案,在环评时组织专家评审并实地考察处置现场。
然而,有的企业在签订合同后,并没有完全履行合同。比如,一家生产规模很大的企业,每年送来处置的废物却很少。对此,管委会正在统计园区已有企业的产废数据,根据企业生产量估算产废量,要摸清底数。而新建项目在环评时,就要明确产废量。
处置企业能否自我提升?
运用循环理念,做好预备工作,百分百执行规则
上海化工区定位高端,入驻园区的处置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升达公司工厂经理Christian Messina介绍说,苏伊士集团在危险废物处置方面具有多年经验,应急处理技术也较领先,升达首先借鉴苏伊士先进的工艺和经验。其次,项目建设初期,预测到国内标准会有所提高,做了许多提标的预备工作。
“焚烧处置中,只要合理设计工艺,都能达到排放要求。规则都清楚,关键是怎么把规则百分之百执行下去,在日常操作运行中,不偏离要求。”升达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在工艺流程均能达标的基础上,企业要抓的关键点是过程控制,比如废物的源头控制。有时出现排放超标情况不是因为工艺设计不合理,而是源头控制没有把好关,在操作中投入了不适合焚烧的物质,导致超标。
随着国标的提高和自身管理的加强,升达更多地开展二恶英及其他污染物排放监测。近几年的监测结果显示,污染物排放不仅能满足国内不断提高的标准,还可以稳定达到更严格的欧盟标准。
作为资源利用企业的集惠,在生产线设计中就包含了循环利用理念,形成企业内部循环。比如,公司清洗桶的水回用作酸碱工艺原料水,污泥烘干的余热用来为膜处理过程升温等。
集惠也在解决危废社会源收集的乱象,采取疏堵结合的做法,整编上海收购废油的“游击队”。资金上,公司把申请到的资源综合利用补贴全部投放到市场上,用较高的价格收购废油;管理上,加大力度,帮“游击队”人员交社保,让他们的生活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