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是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大漠奇观鸣沙山月牙泉,有汉唐名关阳关、玉门关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又称魔鬼城)等一大批独具特色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是享誉世界的旅游胜地。全市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其中绿洲面积1400平方公里,仅占总面积的4.48%。 地下水严重超采 党河、疏勒河断流 敦煌区域内地表水主要是发源于祁连山冰川党河,年平均径流量为2.98亿立方米。另外,发源于祁连山西段托来南山和疏勒南山之间、最终流入哈拉湖的疏勒河是涵养敦煌北部大面积植被的重要地表水资源。由于党河上游阿克塞县实施“引党济红”工程分水500万立方米,月牙泉治理回灌年用水600万立方米,以及人口和耕地面积的急剧增加,造成党河断流。安西县双塔水库、玉门市昌马水库的建成使用,又造成疏勒河断流。 根据甘肃省水文地质二队勘察测量,敦煌境内地下水党河绿洲储量为193亿立方米,其它均衡分布在周边地区。近年来,随着党河、疏勒河下游的相继断流,以及党河渠系水利用率不断提高,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严重不足。1998年与建国初期相比,地下水净补给量减少了1.5亿立方米。目前敦煌市每年开采地下水量达4100万立方米,其中用于农业灌溉2400万立方米,工业生产、人畜饮水1700万立方米。地表水相继断流、地下水超量开采,对敦煌生态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 天然林面积锐减 草场退化严重 据敦煌市林业部门统计,建国初期,敦煌东、西、北湖及南山一带有天然林219万亩,其中胡杨林44万亩,是敦煌绿洲的“绿色屏障”。到目前,全市天然林仅存130多万亩,减少了40%,胡杨林仅存14.4万亩,减少了67%。“绿色屏障”的锐减对敦煌绿洲的存在构成了巨大威胁。湿地现存270万亩,面积减少了28%,平均每年减少2万亩;绿洲区内的1万余亩咸水湖和1000余亩淡水湖80%已不复存在。 草场退化严重、土地沙化持续是敦煌生态环境恶化的又一特征。根据1965年甘肃省草原队调查,当时敦煌可利用的草场总面积有576万亩,总载畜量12万羊单位,而现在全市可利用草场只有135万亩,减少了77%;载畜量5万羊单位,减少了57%,现存的草场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沙化和盐渍化现象。由于森林植被减少,湿地萎缩,湖泽消失,全市现有50余万亩土地出现沙化。 地下水位下降 沙漠向绿洲逼进 上世纪60年代以前,敦煌局部农区大部分浅滩低洼随处可见泉眼露头和面积大小不等的积水地,东湖、西湖积水区连片,苇荡连绵,如今这一景象已不复存在。据观测,1975至1978年地下水位年平均下降0.18米,1979至1984年地下水位年平均下降0.3米,1985至1991年地下水位年平均下降0.2米,1992至2001年地下水位年平均下降0.43米,地下水位累计下降10.77米。 由于水位下降、生态恶化,敦煌绿洲面临沙漠化的严重威胁。自1994年以来,敦煌绿洲区外围沙化面积增加了20万亩,平均每年增加近2万亩,沙漠向绿洲逼进了3至4米。 月牙泉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水域面积22亩,最大水深7.5米,而到1998年水域面积仅存6亩,平均水深不足1米。经1998年淘泉清淤和近年回灌治理,目前水域面积也只有8.5亩,平均水深仅1.1米;敦煌生态的恶化,也直接危害莫高窟文物的保护。专家介绍,缺水导致的沙漠化加剧了莫高窟等文物保护的大难题。在莫高窟现存492个洞窟中,已有一半以上的壁画和彩塑出现了起甲、空鼓、变色、酥碱、脱落等病害,这都与风沙有一定的关系。
《市场报》 (2006-06-05 第1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