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近日就2006年环保专项行动作出重要批示。温家宝指出,重在完善法制,健全机制,明确责任,严格执法。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发改委、监察部、工商总局、司法部、安全监管总局、电监会等国务院七部门5月31日联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学习传达温家宝总理关于环保专项行动的批示精神,部署2006年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 | ||
我国目前环境现状堪忧 | ||
| ||
背景解读一:中国环境规划院详解环保“十五”计划缘何未完成 | ||
环保“十五”计划的实施效果并不很理想。在“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指标中,未完成目标控制要求的主要指标是二氧化硫排放量和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其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和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两项指标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所反弹。什么原因造成如此结果? 二氧化硫排放大幅增加 | ||
背景解读二:水污染成东北地区最大环境问题 无水用不是危言 | ||
中国工程院最近发布的“东北地区有关水土资源配置、生态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战略问题研究”报告显示,水环境污染已成为当前东北地区面临的最大环境问题,如再不加紧治理,东北地区将来可能陷于无水可用的困境。 | ||
背景解读三:国家环保总局:全国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急剧上升 | ||
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今天通报说,全国各类事故造成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数量急剧上升。从2006年1月至今,环保总局接报各类突发环境事件49起,涉及2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 ||
背景解读四:环保总局通报沙尘致近50%重点城市空气污染加重 | ||
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监测,今年我国北方地区出现8次较大范围沙尘天气过程,导致50%的重点城市环境空气污染加重,预计未来10天还将有两次沙尘天气。 | ||
专项行动:四大重点求突破 |
![]() | |
一是集中整治威胁饮用水源安全的污染和隐患。 | ||
措施:环保总局公布各大水域环境风险排查中期结果 | ||
环保总局对各大水域价值4500亿的化工石化项目进行的环境风险排查已经取得中期结果。结果显示,我国各大水域的化工石化行业均存在较大的布局性环境风险,相应的防范机制却存在明显缺陷。只有实施规划环评,才能从源头上防范环境风险,真正维护公众的环境安全。 | ||
二是集中整治工业园区的环境违法问题。 | ||
措施:无效验收成污染企业通行证 环保总局等部委整顿 | ||
国务院有关领导对晋陕蒙宁交界地区电石、铁合金、焦化行业污染环境、浪费资源问题非常重视,先后做过15次批示。清理整顿工作开展近3年来,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地方政府对清理整顿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等突出问题,一些地方竟然以“预验收”、“试生产”为名,默许或明示企业违法生产。 | ||
三是集中整治建设项目环境违法问题。 | ||
措施:"环保风暴"取得明显成效 潘岳要求追究相关责任 | ||
2006年第一轮针对江河水域污染企业的执法行动取得明显成效。环保总局将立即实行刚刚出台的《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对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并向全社会公开。 | ||
专题:2006再掀“环保风暴” | ||
措施:晋陕蒙宁交界:昔日“黑三角”今初步得到改善 | ||
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在4月中旬召开的晋陕蒙宁四省区电石、铁合金、焦化行业清理整顿工作会议上说,近三年来,晋陕蒙宁交界地区各级政府对1086家企业进行关闭和整顿,其中关闭取缔了231家企业;剩下的800多家企业中,经过验收恢复生产的有409家,其余不能做到达标排放被停产整改或因市场因素停产。这一区域“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情况已经看不见了,环境质量初步得到改善。[全文] | ||
四是落实责任,确保整治效果。 | ||
措施:周生贤:不能让环保局长“顶得住的站不住” | ||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保护加大了责任追究力度。2005年,监察部、国家环保总局对9大环境违法案件进行挂牌督办,17名责任人受到撤职、记过、警告等处分。有12个省区市在查处环境违法案件时,处分了责任人163人,其中政府领导7人,职能部门领导20人。 | ||
环保专项行动 以保障群众健康为根本 | ||
周生贤:着力解决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 ||
当前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环保工作,将思想认识真正统一到历史性转变的要求上来,着力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 ||
周生贤:环保工作切忌花拳绣腿 | ||
环保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来不得半点虚假。坚决遏制过多过滥的环保评比,撤销形式主义色彩浓重的活动,反对任何形式的兴师动众、劳民伤财。 | ||
深入探讨 | ||
周生贤:我国环境与发展关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 ||
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中央的一系列战略决策表明,我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环境容量成为区域布局的重要依据,环境管理成为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环境标准成为市场准入的重要条件,环境成本成为价格形成机制的重要因素。 | ||
用科学发展观破解环境难题 | ||
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的衍生物。只有不打折扣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从源头上未雨绸缪,把污染控制在最低限度,以最小的环境代价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并最终达到经济与环保互惠共赢;相反,不科学的发展观,只会产生相反的结果。作为一个地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总调度,如果各级党委政府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成为环境保护的最大动力;如果认识不足,在指导思想上不能破除“重经济、轻环保”的观点,则会成为环境保护的阻力源。 | ||
大化工时代如何破解布局之患 | ||
国家环保总局4月5日公布,在对各大水域价值4500亿元的127个化工石化项目的环境风险排查中,由环保总局直接排查的20个敏感地区的项目均有不同程度的环境隐患。化工石化行业的环境安全一时成为关注热点。 | ||
如何让环保局长“站得住” | ||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重要的职能部门,在“地方领导直接干扰”下不敢秉公办事?环保局长“顶得住的站不住”的无奈,受影响的仅仅是环保局长个人的“仕途”,还是为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潜伏下可怕的生态灾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