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每年百万只动物献身科研
2013-01-04

 中科院每年百万只动物献身科研

2013年01月04日   来源:新华网

  婆娑的柳树下,一座庄重的实验动物纪念碑下方,放置了一个蓝色中英文铭牌:“谨以纪念为生命科学研究而献身的实验动物”——这里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实验动物中心,一个拥有近半个世纪悠久历史的中国实验动物基地。

  元旦假期,这里有80多名员工坚守岗位,精心照料着实验动物们。生活在这里的实验动物主要是大鼠、小鼠、豚鼠、地鼠、仓鼠、新西兰兔、日本大耳兔、青紫兰兔等。每年,这里约有150万只实验动物“向死而生”,奔赴科研第一线,为生命科学研究而献身。

  在人类的生命科学研究中,动物实验是第一道防线,也是最后一道防线。每一种新药的研发,必然首先要在动物体内试用;每一种新的生理现象的发现,绝大多数也来自于对动物的观察。到目前为止,动物实验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还无可替代。

  “实验动物是生命科学研究和发展重要的基础和支撑条件,为人类健康和医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它们的生命应该得到尊重。”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廖侃研究员说。2002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实验动物中心搬迁到新址时,决定为实验动物们建立一座纪念碑。当时,这在我国科学界尚属首次。

  在上海生科院实验动物中心,对生命的尊重体现在实验动物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由于科学研究要求,许多实验动物从生下来就需要“与世隔绝”,有的动物甚至从未接触过细菌和病毒。隔离设施包括“屏障设施”和“隔离器”两种。

  走进上海生科院实验动物中心灰色的“隔离器”房,只见一个个白色的塑料隔离包密密麻麻、整齐排列,几位身穿绿色隔离服、戴着口罩的工作人员正通过隔离包里伸出来的两个“隔离手臂”,小心翼翼地给实验动物们“打扫房间”。一尘不染的隔离包里,生活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大鼠和小鼠。

  “隔离包不仅需要恒温、恒湿、恒压,进入隔离包里的空气都是经过三级过滤净化,实验动物们吃的饲料、喝的水和住的垫料,都要经过辐射消毒后才能送进去。”中心高级畜牧师施美莲介绍说。

  针对不同的实验要求,这些实验动物的“级别”也不一样。最普通的是“清洁级”,供一般的科学实验研究;再高的是“SPF级”,要求实验动物身上无特异性病源微生物;有的科学家为了特殊的科学研究,要求实验动物具有免疫缺陷或基因改变,实验动物中心里生活了T细胞、B细胞等缺失的实验动物和近百个基因改变的实验动物品系。此外,还有高血压、糖尿病、红斑狼疮、白内障、老化、睾丸间质瘤等疾病模型的实验动物。

  据廖侃介绍,目前,我国每年用于科研的实验动物约有1500多万只,科学界对实验动物的使用有严格的伦理规范。“善待实验动物,维护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是每一个科学工作者的责任,也是人类理智与情感的升华。”廖侃说。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