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80%的省份存在生态赤字
2012年12月19日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如果从银行账户中取钱的速率总是高于这些钱生息的速率,账户就会亏空。同样道理,如果人们消耗资源的速度总是超出资源的再生速度,就会出现生态赤字。
12月12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发布的《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2》称,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我国消耗可再生资源的速率开始超过其再生能力,出现生态赤字。
眼下,我国80%的省份生态赤字,只有西藏、青海、内蒙古、新疆、云南和海南是生态盈余的。
16日,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说,从生态产品(包括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和宜人的气候等)供给的角度看,也是存在“赤字”的,生态产品为人们提供的服务能力远远不够。
中国生态足迹全球最大
自然保护立法研究组总协调员、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解焱说,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当中的两栖动物和哺乳动物受到威胁的比例达到40%;兰花类1000多个种,实际上受到威胁的达到70%,甚至是80%;鱼类资源也处于严重衰退的状况。
生态赤字,给人们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身边的环境恶化了。
夏光举例说,在清洁水源产品方面,全国部分地表水水质污染较重,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2011年,在国家水系监测的469个国控断面中,劣V类水质占比达到13.7%,基本丧失水体功能,50%以上的湖泊(水库)出现了富营养化。水体纳污大大超过环境承载力。部分地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受到威胁。全国七大水系近20%的监测断面水体污染非常严重。
在空气质量方面,2011年,在325个地级以上城市中,空气质量超标城市比例为11%。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发布的全球空气污染调查报告中,污染程度由轻到重,北京在调查的全球1100个城市中排在第1035位。
然而,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一直在超负荷地使用地球。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研究显示,从全球来看,人类每年消耗的可再生资源需要地球用一年半的时间再生,也就是说人类在消耗着1.5个地球。如果不改变现有的生活与生产模式,到2030年,即便两个地球也不足以支持人类的需求。
生态足迹通过计算人类所需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来衡量人类对生物圈的需求,包括可再生资源消耗、基础设施建设和吸纳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扣除海洋吸收部分)所需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
《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2》称,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虽然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是已经超过自身生物承载力(自然资源再生及吸收碳排放的能力)的一倍。由于人口数量大,我国的生态足迹总量是全球各国中最大的。
城镇化加重生态压力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研究显示,城镇化正在给中国的生态足迹带来很大影响。
由于城镇化往往伴随着收入提高带来的消费规模扩大与消费模式改变,中国大陆各省城镇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尤其是碳足迹,普遍高于当地农村地区的水平,城乡生态足迹差距平均在两倍左右。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单位的调研显示,在生态足迹中,增长最快的是碳足迹。2008年,碳足迹占中国生态足迹的54%,这与全球及大部分国家的情形是类似的。
在生态赤字省份中,约3/4省份的生态赤字属于碳足迹吸收用地赤字类型,即这类区域的生物承载力大于区域生物质生态足迹,是生物质承载力盈余的,但盈余幅度不能满足区域碳吸收用地的生态需求。另外1/4生态赤字省份在生物质生产与碳排放吸收的生态需求上都是赤字的。
据介绍,2009年,我国约一半的生物承载力集中在山东、河南、四川、内蒙古、云南、黑龙江、河北、湖南与江苏。山东、河南与江苏丰富的生物承载力主要惠益于生态系统的可更新能力,每平方公里土地上产生的生物承载力高,内蒙古丰富的生物承载力则主要得益于丰富的生态系统面积。
而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海南、山西、宁夏、青海的生物承载力在全国居于末位,这些省份的生物承载力合计不及山东一省的生物承载力。
16日,在北京市社科院举办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与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上,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李迅说,我国高速的经济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已经迅速改变了产业结构、城乡结构、资源利用和能源消耗结构,对世界能源、资源、生态环境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在50%左右。到2020年将提高到55%~60%,到2050年将达到70%~75%。李迅担心,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生态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李迅提供的测算数据显示,每提高1%的城镇化率,将新增城市用水17亿立方米,新增能耗6000万吨标准煤,新增建设用地1004平方公里,新增钢材、水泥、砖木等建材总重量达6亿吨。
“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等自然资产的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和理解,尚未进行市场化,这是导致生态破坏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一个重要原因。”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主任温武瑞说。
我国每年的工农业产值可以用价值计算,那么,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服务和产品也是有价的吗?答案是肯定的。
环保部、中科院此前组织专家进行的研究显示,全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总价值为9170亿元/年,其中来自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牧场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的价值分别为1410亿元、1030亿元、109亿元、981亿元和1390亿元。
建立生态文明衡量指标
“中国正面临着社会经济格局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今天我们对于消费、生产、投资贸易,以及自然资本的决策和选择将会深刻地影响到未来。”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领跑世界革新全球项目总监李琳说。
如何由生态赤字变成生态盈余?世界自然基金会和中科院地理所的专家们建议,我国除转变消费模式,选择绿色消费,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外,更应该引导资金流向,促进绿色投融资,利用资金杠杆支持自然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具体建议包括政府通过财税杠杆,比如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给予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逐步取消对环境有负面影响的行业的补贴,引导资金投向更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比如可再生能源应用、供应行业。
与此同时,发挥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资金引导方面的重要作用,按照银监会于2012年2月发布的《绿色信贷指引》的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授信时考虑环境与社会风险,建立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制定行业贷款指南,建立相关的考核和奖惩办法,加强对新能源、能效及有利于资源高效利用的项目或企业的贷款,限制并减少对“两高一剩”项目或企业的贷款,同时建立评价体系。
上述机构还建议,在衡量地方政府绩效时,突破GDP的约束,将社会发展指标、环境可持续性与经济发展指标融为一体指标,建立一套衡量绿色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进程的指标体系。将生态足迹与生物承载力之间的关系作为衡量生态文明的指标之一。
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张焕介绍,资源环境可持续要求将人类的生态足迹纳入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范围内,避免出现生态赤字。绿色经济转型是一种长期行为,因此,在考察绿色经济发展时,不能仅仅看现状,更要通过对目前的投入和措施的考察来看它们对未来的影响。
张焕介绍,北京、天津和上海三个直辖市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指标非常靠前,而在资源环境可持续方面较为落后。测算结果显示,高人均GDP地区单位面积二氧化硫、COD排放量和固体废物产生量分别是低人均GDP地区的约3.7倍、4.1倍和2.8倍。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研究显示,大部分省级区域在绿色经济发展方面都存在短板,提高绿色经济水平的空间很大。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建议,改变现有排污费体系,逐渐将排污费体系引向环境税(包括环境保护税、污染排放税、碳税等)方向,建立有利于绿色发展的税收体系,使“绿色税收”成为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财税制度保障和改变生态赤字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