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名遐迩的黄山十大名松之一“送客松”再也无法送客了,她已经香消玉陨。据报道,“近日,被列入黄山十大名松之一的‘送客松’因自然规律等原因而枯死”———格外强调是因为“自然规律”,在第一时间就撇清人的因素在“送客松”死亡事件中的责任,反而容易让人产生怀疑。喜欢看侦探片的朋友都知道,一个人越是急于撇清自己和谋杀案的关系,他最后就越有可能是真正的凶手。
“送客松”活着的时候,其实是很不容易的。由于脚下无寸土,她只得扎根于山体花岗岩的裂隙之中;因峭壁陡滑,雨水难留,为寻找水源,根部要不断潜入岩体深处有水的断层,所以根的长度居然超过了树身数倍。此外,根部还要作艰苦的努力,将岩石中的氮、磷点点滴滴地吸收,并把其中肉色长石里的钾取为己有。就这样,“送客松”居然活下来了,不仅活下来,而且活得苍劲挺拔,秀态可人。可见如果没有人的干扰,“送客松”是可以活得很好的。
但包括“送客松”在内的黄山松偏偏摆脱不了人的干扰。现在每年登黄山的游客近300万人次,拟议中的“山上游,山下居”的模式也一直没有真正实现,黄山景区已经出现了城市化、社区化的趋势。为了满足游客用水,又建了五里桥水库。虽然有关方面言之凿凿地说,水库不会破坏黄山的生态。但社科院环发研究中心调查组在一份报告中指出:这一观点无知且错误。水库及相应配水工程的修建不仅会直接破坏黄山植被景观,并且由于水库蓄水是服务于饭店与生活区,它必然会脱离原先流经及滋养的流域,从而既改变那里的水平衡,又改变那里的小气候,进而影响当地原先的生态。
“送客松”之死与上述这些人为因素有没有关系?我不敢妄言。但人在她的死亡事件中不像他们表白的那么清白,大致上是可以肯定的。由此我想到最近很热的一个词汇:环境友好。什么叫“环境友好”?很多专家用了一堆很专业的词汇来形容。在我看来,“环境友好”很简单,就是要把环境当朋友一样来看待,尊重她,体谅她,不要动辄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她。
和环境做朋友的思想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周易》中就主张“厚德载物”,就是要以仁厚的心态包容万物;庄子提出“物无贵贱”、“泛爱万物,天地一体”;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认为“天地万物,与人原为一体”。在西方,其主流思潮也已经从人类中心主义逐步过渡到了生物平等主义,这和中国古代的思想相得益彰。总的来说,就是人要把自己看成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大自然的征服者和主宰者,和环境友好相处,维护生态平衡。东西方的思想殊途同归,这不是偶然的,包含着人类对自身和环境关系更成熟、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