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社区对我国生态安全与社会安定的作用
2006-06-02
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 廖晓义

    生态环境的恶化,已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影响社会安定的因素。而要全国改善环境质量,仅靠政府部门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要寻找广泛的社会帮助,建立一种既有公众参与又有政府法规的微观机制。北京宣武区政府有关部门与民间组织北京地球村联手建立的绿色社区试点,在这方面提供了新鲜的经验。

    宣武区绿色社区的建设就硬件而言是以实施垃圾分类为主,辅以节水、节能、绿化等设施;就软件来讲是将环境管理纳入社区管理,建立社区层面的公众参与机制,包括一个由政府各有关部门、民间环保组织、物业公司、居委会和居民代表组成的联席会,一支起骨干作用的绿色志愿者大队;一系列持续性的环保活动和一定比例的绿色家庭。该试点已得到政府环保部门及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曲格平先生的高度评价,这种新的社区管理模式如能进一步完善并在全国推广,将对我国生态安全与社会安定发挥下述重要的作用:

    第一,推动环保法制化进程。
    中国诸多环境问题的症结并不在没有环境法规,而在于执法不力;而执法不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则是缺少以社区为基础的监督执法的机制。绿色社区的功能之一就是创造社区公众能够参与执法监督的条件。绿色社区的居民作为一个生存与共同的生态环境、有着共同环境权益的群体,他们是帮助和监督环境执法最基层的力量。它们既可以举报有法不依的违法者,又可以监督执法不严的执法者,从而将公众参与环境执法落到实处。
另一方面,居民在这各过程中学会懂法受法和用法律来调停解决一切环境争端,避免了由于非理性的争执对社会产生的不稳定因素。随着环境的恶化及公民环境意识的提高,各种环境问题如噪音、水污染、固体废弃物倾倒等等引起的争端将会越来越多,由生态的不安全引起的社会不安定因素也会增加。及早建立社区环境管理体系和公众参与机制,将公众的环保热情引上法制化的轨道,这无疑是保证生态安全和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的安全阀。

    第二,加强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我国在环境经济政策上的若干失误难以避免原因之一是缺少公众参与;而一些好的政策如节能灯、垃圾分类等不能实施,也在于缺少以社区为基础的沟通。绿色社区的又一功能,就是创造了政府与民众在环境问题上的沟通机制和交流渠道,使社区居民(无论是科学家、教师、企业家、工人、学生还是家庭主妇)有了直接的具体的渠道,表达他们对环境问题的见解、建议,反映各方信息和意见并使国家环保总局已出台的"公众听证会"等制度有了最基层的载体。通过这种持续性、常规性的交流渠道,一方面是政府广泛吸收民间资源,增强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避免由于政策失误而引起环境灾难,以保证生态安全;另一方面防止由于沟通不畅、积怨甚久而导致的不满和矛盾,以保障社会安定社区层面的沟通,可以使大众化消极的抱怨为积极的配合,变被动的等待为积极的参与,使公民在环保中的那一份责任与关注,成为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政策的强大助力和动力。

    第三,普及绿色生活方式,提高民族素质。
    我国以往的环保工作通常指两个方面,一是污染治理,二是生态建设。绿色社区则拓展出"环保"第三方面的内涵,这就是绿色生活。如节能节水、垃圾分类、绿色消费、大众交通、拒用野生动物制品等等,这就把环保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社区文化,一种人人可以参与的行为和时尚。这种环境文明不仅减缓了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造就了与自然和谐的生活环境,也有助于创造"绿色市场",推动环保产业和建筑业、公交业、绿色食品业、回收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社区的环境文明也有助于精神文明,通过绿色社区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机制,使得彼此隔离的家庭之间经常为共同的环保事务而合作交流,增加居民的环境意识和文明素养,增进了邻里感情,增强了社区凝聚力。绿色社区创造的,是一种即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环境文明为一体的绿色生活。这种社区文化无疑将对我国整体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环境文明建设,产生深刻的影响。

    20世纪末以来,人类的环保运动逐渐朝着社区的层面渗透,各国纷纷寻找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模式,笔者有机会参加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委托召开的有关可持续消费的国际专业会议并到过一些国家的社区参观,据笔者所知,目前各国对此都处于探索阶段,尚无统一的关于绿色社区的标准,也缺少比较成熟的经验。我国宣武区绿色社区试点虽然还处于有待完善的初创阶段,但已体现出很有潜力和价值的几大特色:第一,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兼顾,尤其是软件建设系统的建立;第二,民间与政府携手共建,在不少国家,社区环保只是一种纯民间的行为;第三,中国文化中珍惜资源、关隘后代的传统与国际环保时尚的融合。建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绿色社区,对于增强我国的国际环保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21世纪环境意识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明与素养,正如环境质量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尊严和力量。不同于污染治理、生态建设那样需要大量投资和技术,绿色社区的建设主要靠管理体制上的改进。当前中国的公民福利及社会服务由单位转向社区的改革大趋势以及公民参与环保的时代大潮流又提供了建立绿色社区的社会条件。尽快建立和发展绿色社区,必将使我国的环保走上新台阶,并在这个领域走到世界的前沿。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