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赔百万13年回收废电池
2012-10-31

 男子赔百万13年回收废电池

2012年10月31日    来源:新京报

  【德行录】
   
  “废电池大王”王自新曾经是个生意人,看到了干电池回收处理将来的经济前景,却因此赔进去百万积蓄。遭受挫折,他心中仍然放不下干电池无害化处理的构想。现在,他是个公益人,走进小区推广干电池回收和垃圾分类。他喜欢第一个吃螃蟹,但也笑言,做先驱可能变成先烈。凭借着近乎偏执的坚持,他和废电池“较劲”了13年。
   
  【榜样说】
   
  从1999年接触电池到现在13年了,我对干电池的投入比对孩子的投入还大。名气都是虚的,这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通过社会来共同解决,我现在的目标,就是发动千千万万人共同关注。希望有一天,不再需要我去做宣传,老百姓都觉得,干电池回收处理,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
   
  王自新
   
  “还在做电池呢?”“还在做电池。”王自新和老朋友见面,总是以这样的问话开场。他已经决定,这辈子就跟干电池耗上了。从1999年至今,13年过去了。王自新把自己的黄金时期,都献给了电池。
   
  从商人到公益人
   
  1999年,因为看到“干电池没法回收处理”这句话,王自新改变了自己的一生。他拿着做生意挣来的全部身家一百万元干起了干电池回收处理,想建中国第一个废旧干电池回收处理厂,并促使国家出台废旧干电池回收政策。
   
  经过努力,2000年底,王自新在河北易县建立了一个年处理量为3000吨的废电池处理厂。谁知厂房建成、机器设备也调试完毕时,一个难题来了:废电池处理将会产生31%的废水排放,而当时易县没有专门的污水处理场地,废水有可能污染易水河。2002年,处理厂接受了环评,终因“技术有待完善”而夭折。
   
  2003年,干电池回收进入低谷。环保部门出台的《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提出,在缺乏有效回收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不鼓励集中收集已达到国家低汞或无汞要求的废一次电池。
   
  这让王自新再受打击。一个多月后,王自新决定,还要做电池,“但出发点不再是逐利,是为了探索社会问题去做。”如今,名片上,王自新印上了“社会企业责任家”的头衔,他既是北京东华鑫馨干电池回收中心的老总,又是打杂的,全公司就他一人。他认为,即便是低汞干电池也会造成一些污染,并且随手丢弃会造成资源浪费。现在只是技术经济条件不成熟,将来条件成熟,他回收的干电池就能资源回收利用。“我是在投资未来。”
   
  从电池回收到垃圾分类
   
  近几年,王自新一直在做大量的宣传工作。通过企业赞助、基金会支持、自己掏钱等方式,王自新把干电池回收箱摆进了社区。他奔走于社区之间,发动志愿者边宣传边回收。3年时间,他回收的干电池有70多吨、300余万个都被他用塑料容器装上,放在大兴魏善庄的仓库。
   
  在做干电池回收理念推广的同时,王自新发现,观念是推动回收干电池的最大障碍。倡导垃圾分类,从源头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和处理,才能真正实现零废弃,而干电池也能通过这一理念的推广,得以回收和利用。
   
  2010年,王自新发起了社区垃圾分类回收日活动,通过积分的方式鼓励居民参与。居民按要求把垃圾进行分类,就能获得一定积分,换取肥皂、洗衣粉等物品。目前,该活动已发放1万多张积分卡。王自新计划,今年把社区推广到50个,并打造一两个垃圾零废弃社区示范点。

  从偏执到重燃希望
   
  在王自新心里,干电池回收处理仍是他的主业,是他不愿舍弃的梦想。“我太坚持了,坚持到有点偏执。”他自嘲有点“阿Q”,否则走不过这13年的坎坷。
   
  目前,王自新又新推出了认领干电池回收服务岗活动,以解决推广活动中的成本问题。一个单位或个人认领一个回收箱是500元,已有60多个单位和个人参与认领,王自新获得活动资金3万余元。
   
  “这个项目是我的全部希望,今年计划推广1万个回收箱,还想推出‘楼门小回收箱’,让老百姓更方便参与。”王自新期望,用爱心带动更多人,解决干电池回收处理问题。
   
  和身家百万的商人王自新相比,现在的他有些“落魄”,一家老小靠妻子的工资生活。但王自新觉得,每天过得很充实。有时出门,他会发现门口放着一堆干电池。邻居家3岁的小孩,会把家里攒着的干电池交给他儿子,90多岁的老人也迈出家门给他送电池……“这就是对我的回报,他们的参与是我的动力。”
   
  【大家问】
   
  对待家人心有愧疚
   
  居民:干电池还没法处理,你收这么多囤着,还要倒贴成本,图个啥?
   
  王自新:干电池污染具有很大的隐蔽性,随手丢弃也会造成资源浪费。回收电池可将资源回收综合利用,节能减排。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更多人,促使国家政策出台。我期待看到技术条件成熟,囤下的电池都能被无害化处理的那一天。
   
  记者:从百万富翁到草根环保狂人,你的家人是什么态度?
   
  王自新:我这个人吧,挺自私的,很多事情没有告诉家人,怕遭到反对。我是把工作和生活分得比较开的,妻儿毕竟不了解这个行业,他们可能不理解这些。所以说,对家人而言,我非常愧疚。没办法。这是一个矛盾。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