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不应当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2006-06-01
 5月16日,台风“珍珠”带来一场寒雨。71岁的田光利吃完早饭,看完村部附近老年活动中心的装修进展后,便撑着伞到村里“视察”去了:村里上个月新建了10个垃圾池,但还有个别不自觉的村民随地倒垃圾,他是村里新农村建设监督员。“建了垃圾池,的确好多了,大多村民不在乎多走几步路。”

    说这话时,老人站在大田县梅林村村部前的河边。他脚下,是以前村里堆垃圾的地方,一些塑料垃圾还没清理走,“村里打算把这块地平整出来,种些花草。村部面前摆个垃圾场,不好看。”

    美林村是众多建设中的农村的一个缩影。连日来,记者随机走访了10多个乡村,试图一看曾以“脏、乱、差”闻名的农村环境,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真实容颜。

一地鸡毛吓退了贵宾

    大田县太华镇汤泉村的温泉,远近有名,省道秀里线穿村而过。据该村主任陈锡钟介绍,汤泉的温泉温度高,出水量大、硫磺含量也高,但丰富的地热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并没有给村民带来多少效益。

    在上世纪80年代,汤泉村就开始利用地热培育早熟地瓜苗。别的地方还没出苗,汤泉的地瓜苗就可以剪来种植了,这曾让村民获益不少,村民中曾流传着一句俚语“剪刀嚓嚓嚓,嘴巴喳喳喳”。可后来各地的大棚技术一推广,用地热来培植地瓜苗就没啥优势。

    现在,村民在冬天可利用温泉洗澡、洗衣;还有几个头脑好使的村民建起了温泉浴馆,可客源仅限于附近乡镇,生意寥寥。陈锡钟撑着伞带记者参观泉眼,一路上生活垃圾随处可见。肉摊旁堆着垃圾,蝇蚊横飞。摊主不时舞着苍蝇拍拍打打。

    不多久,便看到一个水池冒着氤氲热气。陈锡钟说那就是泉眼,温度可达到80多摄氏度。可当记者想走进细看时,却被一股腥臭逼退了。“这里水温高,可直接汤猪皮刮毛,村里每天10多头猪都在这里解决。”沿水沟而行,在地势平坦处,随外可见鸡鸭毛,发出异味。“不久前,有个孙女士慕名从福州来泡温泉,可一看到这一地鸡鸭毛就吓跑了。”

    对于村里的环境状况,陈锡钟表示很无奈。村财有限,只能投到水利等基础设施,没钱对村里的卫生整治;村里住的人杂,不好管理。“再说了,别人倒个垃圾,怎么好管呢?”

    据陈锡钟介绍,不久前曾有港商打算在汤泉投资1000万元兴建温泉大厦。可由于种种原因,又放弃了。“村里卫生搞不清楚,就像人不洗脸。脸都不要了,人家还敢投钱给你?”

两个池子带来了改变

    “扑哧”一声,火苗跳跃而出,舔着锅底。在拾掇整洁的厨房里,将乐县积善村的王文仪老伯笑着告诉记者,他和老伴越来越喜欢用沼气灶来煮饭炒菜了。2004年,他家响应号召,建了一口沼气池。刚开始,王老伯是冲着那镇里、村里补贴的几百元钱建的,“政府补钱给我们做池子,肯定有好处的。”

    慢慢地,王老伯开始体会到了沼气池带来的好处了。他家的沼池挖在猪圈里,后来见猪圈宽敞,王老伯干脆又建了个冲水厕所,连上沼池。王老伯一对儿女在外打工,喂养的两头猪能产生足够的原料,供他夫妇俩日常使用。“沼气池一建,我们老两口不必为柴火犯愁了。做饭菜不烧柴,厨房比以前干净得多。人和猪的粪便经过发酵,就没了臭味。更绝的是,老伴把沼液拿去浇菜,也没以前招虫子,长出的菜特青翠。”

    王老伯隔壁屋的马妹锦正蹲在家门口,忙着拣菜,准备午饭。除黄叶,掐茎蔸,一把空心菜在她手中,三下五除二就拣清楚了。她站了起来,把拣好的菜带进了屋里,留下一地菜叶。不一会,她带着扫帚和垃圾铲出来,把菜叶清扫后向着村干道走了去。

    100多米外,是一个村里新建的垃圾池。沿着村干道,这样的垃圾池有5个。“尽量让村民出门不远就有地方倒垃圾。刚开始,村民还很不习惯,后来就慢慢好了。有钱盖了新房子,把垃圾倒在家门口总是不好看吧。”垃圾池由村里每个月花200元请的清洁员清理,并将垃圾运到县里的垃圾处理厂。

三个垃圾堆污染了水土

    夏雨初霁,杂草丛生。将乐县和平村的曾阿姨早早来到靠金溪河边的菜地。地里的空心菜在曾阿姨的悉心培植下,已经出落得十分水灵。与此不协调的是菜地一旁的垃圾堆,包装袋、塑料袋、废弃衣服……

    “现在算好的了。如果出太阳,那味道,有你闻的。”见到记者对着垃圾,面露难色,曾阿姨无奈地笑着说,“村里没有专门倒垃圾的地方,大家只好倒在河边了。你看,沿着金溪河,我们村里有三个大垃圾堆。有时会有人来拉走,烧掉作肥料;有时涨水,就被水冲走。”“您在垃圾堆边种的菜卫生吗?”“嗨,我们哪顾得上这么多,再说了这么多年吃过来,没见谁有事呀!”

    和平村位处县郊,很多先富起来的村民盖起了漂亮的洋楼,可家家门前屋后随处乱丢的垃圾却与之极不相称;楼与楼间的小道,坑洼不平,积水处更是无处落脚。在村部面前的平地,垃圾也俯拾即是。村部附近的小卖部里,麻将声起;几只母鸡穿插在人腿中,啄食地上的掉落的饭菜,不时洒下一泡屎。

    一条水沟从村部前流淌而过,不时能看到漂来的垃圾,沟中淤泥散发着异味。卫生所里的一位老人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还能在沟里淘米洗菜,现在衣服都没人敢洗,只能用来灌溉。“扫了地把垃圾往里面倒;洗衣服的水也往里面倒;还有田地里用那么多化肥农药,一下雨又冲到沟里,它能不脏么?”

    在和平村的元宝新村,记者看到,村民的生活用水直接排入一条水沟,和着水沟上游水泥厂排出的污水,一并流入了金溪河。

农村总归是农村?

    “说到底,农村环境治理难点有两个,一是习惯,一是村财。”将乐县黄潭镇党委书记冯崇平认为,农民多年养成的卫生习惯,改变需要一个过程,要经过宣传引导让农民树立卫生整洁的意识。“举个例子,十户村民九户都是邋遢的,剩下一户肯定觉得无所谓。反之亦然。”“路的硬化,垃圾池的修建,清理排污等,都需要村财支付。叫农民不去赚钱来清理水沟,这不太现实。”

    “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在村里找人清理污沟、拆除违章搭盖,都难找到人。”大田县农办主任陈开教说,他还提出了一个问题,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带来的污染。在农村,化肥日渐代替有机肥,不但造成禽畜粪便和人粪尿的严重浪费,还带来了污染环境;同样,农药残留也会给水质、土壤带来破坏,这并不直观,农民不易察觉。

    “农村总归是农村呀。忙着赚钱的时候,谁还有心思管门前脏不脏的。”将乐县古镛镇的一位领导,一句话道出了农村环境现状的无奈。

来源:福建日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