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不等于“拆了”:别让拆文化毁了北京
2006-05-31

法国《欧洲时报》发表评论 别让拆文化毁了北京

在25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发布会上,一位外国记者说老北京的文物保护工作做得不够好,中国文化部负责人表示接受批评,称就北京市来说,这位外国记者的批评很有意义。这一表态引起境内外媒体的关注。

外国人抨击中国当今的“拆文化”,替北京的旧城保护操心,已非自今日始,可以说是伴随中国发展的每一步。但由于各种原因,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局”中,“老建筑保护”这颗“棋子”始终处于“卒子”的卑微地位。只见“车马炮”纵横捭阖,喜见很多“僵局”被化解,唯独不见小“卒子”过河。

中国文化部负责人现在不但自己认错,并代北京公开接受批评,表现出“亡羊补牢”的良好意愿。

近年常常听到几年没回家的旅法北京人,回来见到老乡的第一句话就是“全拆了,都不认识啦!”这其中有对北京发展之快的赞叹,也有对老北京“人是物非”的无奈。说北京的城市改造盛行“拆文化”应不为过。

众所周知,城市要发展经济,完全不拆是不行的。但拆的时候不怀着敬畏文化的保护心,也是不行的。仅仅保护一个故宫,一个长城,几条街道,其他都放开“拆”得面目全非,实现“现代化”的大跃进,这种做法就不能奢谈“保护”了。试想,如果巴黎仅剩卢浮宫、铁塔和巴黎圣母院,其他街道都焕然一新,巴黎绝对成不了世界第一旅游城市,其价值会骤然缩水。

在巴黎市区,人们常常看到一种特别景致:一座被拆的楼被从中间掏空,但石头砌的陈年外壳还被颤颤巍巍地支撑着站立不倒。等楼改建完毕,芯已现代化,但外墙只是做做清洁,还是“老面孔”。这也许能说明所谓对老建筑的文化敬畏心情。推倒重来,当然最省事省钱,速度也最快,但却丢失了沉甸甸的另一头。  

北京“整容”是为了更美,不是为了变成别人,变成海外华侨华人认不出的陌生人。望三思而后拆,给子孙后代留下老北京的灵魂。▲(摘自5月27日《欧洲时报》评论,原题:“China”不应等于“拆了”)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