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多的是一腔悲悯
2006-05-30
学学赵树理  莫忘“山药蛋” 

    2006年,人民作家赵树理诞辰100周年,中央一台正在热播17集电视剧《赵树理》。赵树理,这个名字,许多人也许不熟悉或者忘记了,但是到中年以上的农民那里问一问,多数人对他和他的《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三里湾》,会记得,会怀念,会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为他来自人民、了解人民、写出人民心底的爱和恨,在他的作品中,人民看到了自己,而他自己也属于人民。  

 

  正如赵树理自己所说,他是农民中的圣人,知识分子中的傻瓜。我在他的作品中读到了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也正是这种充满字里行间的真诚让他在国际国内文学界取得了巨大的声望,也正是这种圣人情结让他遭受迫害与围攻。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赵树理》诠释的是一种文化人的悲悯情怀。

  相对的当今文学界似乎陷入了某种模式怪圈,当包装加绯闻的模式不再那么时髦的时候,又瞄准了一种“底层写作”,这些“底层写作者”与赵树理同志不同在于——“底层关怀”在赵树理那里是沉默在心,但在“底层写作者”那里却变成了一杆明晃晃的包装旗帜。怎么样界定这种差别呢?标志物有很多,比如赵树理一开始的写作是没有稿费的,这让美国记者无法理解,当成为专业作家的时候,他又主动提出不要国家的工资,写出的作品又都交给低稿酬的出版社,为的是让农民花小钱就能看到文艺作品......。而现今的“底层写作者”努力挖掘农民的无知、无聊甚至有那么种自贱的东西的时候,他们同时也听到了市场贵重金属诱惑的声音,嗅到了铜的“香味儿”。于是我们的文艺市场不自觉的开始了媚俗、媚恶、媚丑,于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蜕变成了“集体嘲讽”,合伙讨论一个无知的家伙是怎么出丑的,怎么被人涮的。

  农民的原形当然有无知加上心灵扭曲的成分,他们对自尊自信的渴望并不那么强烈,这是中国传统社会所沿袭下来的陈规,这是英国哲学家罗素所看到的,更是我们本土山药蛋作家赵树理所强调的。我们当然不能改变农民的原型而去刻意美化他们,但应该在其原型之上多烘染他们好的东西,区分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自信的还是自卑的。在赵树理的作品《小二黑结婚》中既有开化觉悟的农民形象,更有愚昧无知的宿命论者;在《李家庄变迁》中看到中国当时社会农村正向迁变的缩影。于是我们在赵树理作品中感到刻画美与丑的形象有着鲜明对比,并非为丑而丑。在<赵>剧里也向我们解释了这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是群众喜闻乐见?这太模糊了,群众真的都象孩子似的心理发育不全,听"屁股"\看鬼脸就开心吗?我看主流农民喜闻安详太平,乐见恶势力受到惩治;喜闻公平公正,乐见开放民主.赵树理运用群众语言为的是沟通,决不是为语言而语言,在他的语言中寄托了他的思想与理想,一方面深入揭露社会阴暗面,同时又将群众目光拉到那些先进农民的身上去.

  这个社会需要和谐,更需要文化知识的共享,民主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的前提是普通民众的自尊与自觉,我们不愿看到走近弱势群体为的是一种精神剥削。从这种意义上说,贴近百姓就该是指增加对农民的关注与引导。知识分子是被允许精神文化先富起来的人,先富了就不能“为富不仁”,要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反哺于农民,在更深层面对农民进行精神文化的扶植。赵树理选择了一条独特的作家之路,这条路直通农民心坎。

  综观一味猎奇的当下,每天的文艺节目被戏说、反讽、武侠加鬼怪添满的时候,还有多少目光可以留给普通的农民?我们的眼球被拷贝着,精神被嘲虐着,朴素的文化主题就不再是人们所关心的了。追求娱乐与快感的同时,麻木之中缺少对普通民众的恻隐,相对于此,《赵树理》就具有了跨越时空的意义,他的确是农民圣人,至少他的行为还有着传统学人所具有的道德追求。他淡泊名利,他注重调查,愿意倾听民众发出的微弱声音,他把这工作本身当作了生命的意义,于是赵树理成为那个时候的“另类”,成了现代文学界的楷模。他的所有文艺作品,都是为了一种精神的行远,不难看出,《赵树理》的播出,为大伙关注农村建设提供着一种思维导向。现在具有现实主义农村题材的好作品太少了,可能是卖点少的原因,而其唯一热卖之处似乎就是他们的无知与猥琐。其实农村人的精神结构主要是正直纯朴,不饰张扬。如今的演员在努力塑造着各行各业的正面人物,也将那个行业在人心目中提升到了重要位置,而表现农村正面人物代表相对少之又少,同时每天在我们面前晃动的农民形象几乎都是大下巴,三角眼,塌鼻梁子蛤蟆脸。把行为怪异,可笑可耻的形象称为个性化演员,这是本末倒置、美丑倒置的怪现象。到什么时候,提升那些丑类的市场价码,都会对一个民族的信仰构成威胁。十分欢迎表现那些锐意进取的农村改革家的形象出现,他们是当代农民的希望。

  也就是多出的那一腔悲悯,文化人才会成为社会的良知;也就是多出的一腔悲悯,识字分子才会成为知识分子;也就是这种悲悯,赵树理真的成为赵树理。

    链接

    赵树理】

    (1906——1970),原名赵树礼,沁水县尉迟村人。现代著名小说作家。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文联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曲艺协会主席,曾任《曲艺》、《人民文学》编委、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

    作品简介:

    《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是建国前赵树理小说的代表作。《小二黑结婚》描写的是根据地一对青年男女小二黑和小芹,冲破封建传统和落后家长的重重束缚,终于结为美满夫妻的故事。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二诸葛和三仙姑两个农民中的落后人物的形象。二诸葛胆小怕事、落后迷信,极力想维护家长制的权威,顽固地反对儿子小二黑与小芹自由恋爱结婚。三仙姑本是一个好逸恶劳、作风不正的妇女,不仅忌妒女儿小芹的幸福婚姻,而且还贪财出卖女儿。赵树理通过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刻地揭示了农村小生产者精神的落后、陈腐,说明实行民主改革、移风易俗确实是势在必行。小二黑和小芹是年轻的进步力量的代表,他们争取婚姻的斗争,展示了新生事物一定要战胜旧事物的历史大趋势。《小二黑结婚》热情地歌颂了民主政权的巨大力量,反映了解放区农村的重大变化,积极地扶持了新一代农民的成长。《小二黑结婚》的出现,是千百年来的中国文坛发生彻底变化的报春花。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