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越冬候鸟食物源减少
2012-03-31

  洞庭湖越冬候鸟食物源减少

  2012年03月31日           来源:新华网

  春分已过,随着气温回升,数万只在洞庭湖湿地越冬的候鸟开始北迁。记者在国际重要湿地——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了解到,受近年连续出现的极端天气影响,今年来洞庭湖越冬的候鸟数量减少,部分冬候鸟食物来源不足,体力较弱,北归的路程可能受到影响。
  
  记者日前在核心保护区看到,雨后的湖面,雾气氤氲,一群群野鸭子悠闲划过水面,察觉到生人靠近,突然“哗啦啦”展翅飞走。远远望去,水面上的鸟类分布得稀稀拉拉。一位常年来此观鸟的人士告诉记者,前几年春季来观鸟,一下大堤,近处是野鸭子,远处是雁类,再远点就是天鹅、鹳鸟类,但今年的鸟不如前几年多。
  
  今年年初,相关部门开展了环洞庭湖隆冬水鸟调查,两天共记录到鸟类54种共103843只,而去年同期调查,共监测到170000只鸟类,同比减少近40%。今年3月中旬,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例行调查,在封闭管理区和采桑湖内监测到鸟类29种共13003只,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一数据也比往年要少。
  
  据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分析,这和天气状况不佳有重要关系。调查过程中,一直是阴雨天气,能见度低,观察状况不好,调查难以完全准确。但此间专家认为,连年出现的极端气候,是候鸟数量减少的深层次原因。
  
  去年,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干旱。东洞庭自然保护区核心区85%的面积处于干旱状态,导致越冬候鸟的食物源减少。
  
  今年的持续低温阴雨寡照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现象。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总工程师张鸿介绍说,长期低温影响了苔草出芽,造成了以苔草为主食的雁类补给不足,部分鸟类体力不够,迁徙也出现后延,近期他们几次紧急救助过体力不足的珍稀鸟类。
  
  张鸿表示,保护区特意在湖滩上种植了几百亩冬小麦,作为鸟类食源补给。为确保候鸟迁徙安全,保护区加大了野外日常巡护监测力度,同时通过开展“百日护鸟行”活动,聘请百名协管员,招募千名志愿者,成立万户生态家庭等多项举措,在保护区周边形成一道爱鸟、护鸟的生态屏障。
  
  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逾19万公顷,1992年被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鸟类资源丰富,其中有白鹤、白鹳、小天鹅等珍稀鸟类,是中国乃至全球重要的湿地和候鸟保护区。东洞庭湖是冬季水鸟的重要越冬地,每年约有十数万只候鸟在此栖息。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