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旧鼓楼大街公厕外景。北京市政管委会 郭卫东摄
曾几何时,外国游客从北京公厕中仓皇逃出,连连抱怨:“连厕所都搞不好,还搞什么现代化!”众多市民面对公厕脏、乱、臭以及如厕难等问题更是意见纷纷,无可奈何……而今,北京的公厕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高标准公厕亮相京城
据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有关同志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北京市每年都将公厕改建问题列入为民办实事之中。2003年,一批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高标准公厕亮相京城;2004年底北京市提出“8到10分钟内找到公共卫生间”的新目标;2005年北京市市政管理工作会议确定了公厕改造基本标准,水冲式、节水型等特点出现在新标准中。几年来,全市共投资数亿元,在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和繁华商业街、城市主要街道,新建、改建二类以上标准公厕1700座,将旅游风景区和公园的740多座公厕,按照国家《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全部升级为星级标准,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走在北京街头,发现北京公厕不仅设计造型美观,而且包含了高科技:海淀区的万泉生态公厕,通过运用净化槽技术,将污水分解,分解后的水清澈透亮,可直接用来浇花养鱼;王府井的玻璃幕墙公厕,开辟了售货角,厕所内还有电控室和地下配电室,通过太阳能集热技术,对厕内保温;故宫附近的公厕依据自己的地理优势,将男女厕入口的一面墙装修成宫廷墙,墙前设一龙椅,供游人拍照等, 受到中外游人的称赞。
胡同公厕改建是重点
拥有大量胡同公厕是北京的一大特色。据2004年底统计,北京市政环卫部门管理的公厕有5447座,而坐落在旧城区内的胡同公厕就有近3000座。多年来,由于建造标准低,卫生条件差,多数胡同公厕存在脏、乱、臭的问题,居民意见很大。2005年,北京市市政管委制定了《关于加强公厕管理、加快公厕改造工作的意见》,由各区落实公厕改造和管理任务。各区环卫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克服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如东城区的公厕多位于平房、胡同内,空间极其有限。环卫部门想方设法根据不同情况最大限度利用空间,尽量使每个厕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如改建后的东四十二条胡同联排式公厕,有8个独立的厕间,每个厕间除了蹲位,墙角还有洗手池,蹲位和功能不减,但节约了占地面积。还有一些居民“没有厕所不行,但公厕离谁近谁又不愿意”。对此,环卫部门坚持改建公厕一律在原址进行,尽量不占用居民的生活空间,不拆除原有设施;而新建公厕则坚持事先做好居民的思想工作。东城区盔甲厂胡同一位居民说,他在这里已生活近50年,原来上厕所只能去附近工厂的旱厕,臭气熏天,家里两位80多岁的老人如厕更不方便。区环卫局决定在这条胡同新建一个厕所,由于选址在他家对面,所以特向他征求意见。“他们说,新厕所无臭无味,节水环保,不会影响周围环境。这是好事儿啊,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我举双手赞成。新厕所建好后,居民们再也不用去旱厕了。”
到2005年底,全市共完成1726座胡同公厕的新建改建任务,其中改建二环路以内未达标胡同公厕1263座。改造后的公厕,沟槽式变为独立水冲便器,安装了密闭增压装置,使用了泡沫封堵隔臭节水等新型环保技术,胡同公厕的环境卫生得到了根本改善。
公厕设计以人为本
无障碍设施建设,是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的体现。北京作为首都,要建成现代国际大都市,又要举办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无障碍设施建设尤为重要。
80年代末,北京无障碍厕所仅有20座。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现已建成或正在改造的达近千座。新一代公厕既充分考虑无障碍通道和无障碍设施的配置,又考虑到残疾人和老人、妇女、儿童的需求。如公厕门前设置残疾人坡道,设置单独的残疾人厕间及无性别卫生间,同时设置一定比例的坐便器,并设有扶手、洗手盆及报警呼救器等;部分公厕还专门配置了妇女化妆台及婴儿平台、儿童便器及放行李平台。到2007年底,待公厕建设基本完成后,主要大街500米—800米,一般地区、街道800米—1000米之内基本能找到公厕。
采访中,市政管委的同志说,尽管多年来我们在公厕改建和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公厕建设标准高了,运行管理费用出现缺口;一些地区公厕布局不尽合理缺少公厕,部分群众如厕不方便;保洁管理队伍不稳定;监督管理责任待提高等。按照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纲要》要求,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胡同厕所、院落厕所的建设和改造力度,并给予相应优惠条件,鼓励企业进行公厕的改建和运营;落实公厕管理责任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