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22日报道:尽管当年的西方学术权威推论北京猿人是食人族,但是中国的学者们并不认同这个观点,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反驳了魏敦瑞的论据,并推断北京猿人的食物来源应该是采集夹杂着狩猎。
延伸阅读
《史前食人族》片中截图
国内专家对北京人不是“食人族”基本达成共识,不过对于他们是否如这个雕塑表现的那样以打猎为生,尚有分歧。
当年的学者用炉火烘干出土的北京人遗骨。
反驳1 头盖骨更容易保存
“认为北京猿人是食人族的原因,无非就是认为所发掘的北京猿人化石中,头骨较多,肢骨很少。”吴新智院士认为所谓的这一证据其实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北京猿人长期以来便被认为是开‘食人之风’的始祖,这种说法是魏敦瑞首先提出的,但是我国老一辈科学家对此早就提出了疑义。”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黄万波研究员如是表示。
黄万波是“巫山人”、“蓝田人”、“和县人”的发现者,也参与了近几年周口店的一些发掘工作。在他印象中,魏敦瑞在古人类学界享有权威地位,北京猿人是食人族的论点曾一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中国学者很早就曾撰文反驳过魏敦瑞的推论。
“其实在对古人类的考古发掘中,头骨多,肢骨少,是较为一般的现象。”黄万波指出在其对巫山人、和县人等考古发掘中,也出现此种现象。这是因为对比起来,在漫长的时间演化中,头骨更容易保存下来。
此外,黄万波还解释了另一个原因。那便是考古发掘现场往往是众物横陈,各种物种的遗骸都有可能,而人的头骨较为易识别。加之,动物对人的头骨也不太“感冒”,所以肢骨有可能落入动物之口,而人的头骨却有较大的几率避免这种危害。
认为北京猿人有吃人风气的根据还有:头骨的颅底部分破裂,是敲破取食造成的。黄万波指出尽管自己在考古发掘中,并未发现类似的古人类头盖骨,但是造成头骨颅底部分破裂、出现凿痕是由于颅底结构的弱点及保存条件的综合合力造成的。
颅底有许多供神经和血管通过的孔道,骨质厚薄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受压后易于破碎而解体。相较之下,头盖骨部分由于它的穹窿形,厚薄较为一致。即使受到了外来压力,也不容易破碎。即使破碎,也是裂成较大而平扁的骨片,比较容易被保存下来。同时,面骨部分也比较脆弱,容易破碎,因而在人类化石中也常缺损。
反驳2 体质形态发展存在不平衡
魏敦瑞在做出北京猿人是食人族的推论中,曾表示由于北京猿人头骨与肢骨进化程度的不同,曾推论存在两类人。
“其实在人类进化中,体质形态本来就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从事古人类研究得刘武研究员解释道。
现代人与古人类体质最大区别是,现代人纤细,而古人类粗壮,不仅是头骨形状,尺寸和厚度等的变化都符合总的人类进化规律。但这种体质进化的步伐在古人类史上,体现得并非完全一致。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首先是直立行走,四肢向现代人的方向发展,而后是脑的扩大和头骨的发展。所以猿人头骨的形态落后于四肢。因而,我们不难理解北京猿人的形态,像是猿的头配着近似现代人的身躯。吴汝康院士曾于1999年在《人类学学报》上发表论文详细论证,北京猿人的化石并不代表两种人,而只属于一种人,就是猿人。
反驳3 基因证据可有其他解释
那么,对于2003年美英科学家所发现的抗食人基因,又该如何解释呢?
2003年,《科学》杂志登出科林奇小组的论文后,很快便有科学家提出疑义。纽约大学石溪分校的人类学家阿伦斯(WilliamArens)表示自己不太赞同科林奇的结论。阿伦斯认为,即使发现了这一抗食人基因,但由于没有人亲眼见过食人的风俗,所以无法断定出人类史前就有吃人的现象存在。
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现代人的变异普里昂蛋白基因并不能证明人类的祖先曾经有吃人的习惯,也可能存在着其他的解释。伦敦自然史博物馆的专家索列格(Christoph Soligo)认为,有传染性的普里昂蛋白可能跨物种传播,吃受普里昂蛋白污染的动物也可能导致有保护作用基因的出现。因此,光从普里昂蛋白基因变异是无法推出人类史前存在吃人现象的。
对此,黄万波表示基因验证是需要很多假定的。近几年,国际上对一些部落食人的佐证,包括DNA分析、基因分析,都不能具体说明北京猿人的情况,每一种族之间还是有其个体的区别。
■链接
北京猿人吃什么?
北京猿人并非是食人族,那么北京猿人当时吃什么呢?古生物学家普遍持有的观点是:采集狩猎。
黄万波指出在发掘出北京猿人的同时,考古发掘人员也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和其他几个地点发现了北京人制造和使用过的石器,已不下10万件,种类包括砍斫器、尖状器、刮削器、雕刻器、石锤和石砧等。“根据日前已发现的石器,它的形制、用途,都可以表明北京猿人已经进入采集狩猎的阶段”,黄万波指出,一直以来,老一代科学家便持有此种见解。
另外,研究发掘人员曾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发现兽骨绝大部分是破碎的。他们认为这应当是北京人制作和使用过的骨器。例如截断的鹿角根部可以当锤子使用,鹿角尖则是良好的挖掘工具。
对此,吴新智认为北京猿人采集日前没有多大争议,但至于是否有狩猎行为还无法完全给出定论。
而在刘武看来,史前北京猿人究竟是怎样,他们的生活场景如何,现在我们只能通过所发掘的石器及其他遗物来推断。这些步骤便包括,所发掘的器物上是否留有猿人的痕迹?即使在50万年前,北京猿人已经有狩猎行为,那这种行为是主动狩猎,还是由于某种情况是非主动的……而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我们在辨识北京猿人当时生活习性时应该考虑的。
■新知补丁
北京人:北京人遗址于1921年首次发现,1927年,发现了一些零星的牙齿和头骨碎片。这一年正式为“北京人”定了学名———中国猿人北京种,通俗称法叫“北京人”。1929年,中国学者裴文中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根据1989年的一次测定,“北京猿人”的生活年代为距今57.8万年前。
尼安德特人:1848年,在欧洲西南角的直布罗陀发现了一些古人类化石,这些化石所代表的古人类就是后来被称做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的早期智人,但当时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1856年8月,在德国杜塞尔多夫附近的尼安德特河谷发现了一个成年男性的颅顶骨和一些四肢骨骼的化石。在这以后,尼人的化石开始在亚洲和欧洲的多个国家被大量地发现。
尼人的生存时代为距今20万年至3万7千年之间,创造了被称为莫斯特文化的石器工业,以细小的尖状器和刮削器为代表,尼人能够用火并且已经能够造火,还开始有了埋葬死者的习俗。
古人类学:研究人类进化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人类和古猿类的化石遗骸,在进化理论的指导下,利用体质人类学、比较解剖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古人类及其猿类祖先的体质变化和系统关系。
主要论据 只剩头盖骨,不正常
1921年,北京人遗址被发现。1929年12月2日,考古专家裴文中带领考古发掘人员首次在北京房山周口店发掘出北京猿人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1936年的冬天,贾兰坡又连续找到了三颗猿人头盖骨。
随着50万年前北京猿人原始生活图景的不断展现,德国古人类学家魏敦瑞在研究北京猿人头盖骨时,却发现了重重疑云:北京猿人头盖骨保存得并不完好,而且同样是人的一部分,为什么头盖骨会多于躯干骨和四肢骨呢?
魏敦瑞于1935年到达北京协和医院,开始全面负责北京猿人的发掘研究工作。在研究分析过程中,他发现第一颗北京猿人头骨顶骨表面,留有多处凿痕。同样,贾兰坡发现的3颗北京猿人头盖骨中,也有切痕。第二颗顶骨中部有一块陷下去的、直径约1.5厘米的、浅而不平的圆凹痕。这些痕迹似乎是遭到尖锐物打击所致。
魏敦瑞还发现,周口店出土的其他动物化石,躯干骨和四肢骨都是多于头骨,但北京猿人却恰恰相反。发掘出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头颅面部和底部的骨骼没有多少,却有较多的头盖部分。
魏敦瑞认为从结构上说,人的颅骨主要由前面的面颅和后上方的脑颅组成,而北京猿人都只剩下了头盖骨,绝对不正常。他推测,北京猿人将同类脆弱的面部砸碎,取食脑髓,最后只留下了坚硬的头盖骨。魏敦瑞的断言是北京猿人食人的最早论断。
同行旁证 尼安德特人类比北京猿人
坚定魏敦瑞信念的还有同行对尼安德特人曾发生过人吃人的论断。
1939年,意大利考古学家在罗马南部齐尔切奥小岛上,发现了一个20万年前的山洞。山洞深处有颗人的头颅:底部有一个大洞,整个头颅破裂严重,而人体其余部位的任何骨骼却不可见。研究人员测定这是20万年前欧洲史前人类尼安德特人的头骨,他头部的右侧明显遭到过凶狠的击打;而这个尼安德特人便是丧生在其同类手下。
魏敦瑞认为意大利考古学家发现的尼安德特人的头骨和北京猿人头盖骨非常相似:他们的头骨都受到打击,头骨和肢骨数量的比例都极为不相称。
1943年魏敦瑞就在《中国猿人头盖骨》一书中写道:“猿人猎食自己的亲族,正像他猎食其他动物一样。因为古猿人意识到后脑较其他部位更易致人于死地,于是就用锋利的石器敲打头部,然后吸干脑髓,再慢慢割下其他部位的肉吃。”
食人原因 50万年前曾存在两类猿人
茂密的原始森林,生命演化历程中已经出现人类文明的曙光。北京猿人会打制各种工具,能够采集食物,并会灵活地使用火。
那么,文明的曙光是否也反映在了北京猿人的体格构造上?
魏敦瑞发现,出土的北京猿人其头骨和肢骨发展极不平衡,头骨明显与猿头更加接近。他们的脑壳很厚,大约是现代人的一倍;脑子不算大,只有现代人的一半。但是,他们的肢骨却和现代人的极为接近,已经基本具备了现代人的结构,完全可以像现代人一样行走甚至奔跑。
魏敦瑞疑惑地推论,在进化中,人大脑的发展应该走在肢体的前面,可是,北京猿人的情况却恰恰相反。由此,魏敦瑞认为50万年前的周口店曾经同时生存着两类猿人:一类人头脑发达,另一类四肢发达却头脑简单;而这种大脑的差距可能导致了在饥饿状态时人吃人惨剧的发生,头脑简单的沦为了头脑发达的猿人猎物?
除此之外,魏敦瑞还推测引发北京猿人发生食人现象,除了可能存在两类猿人外,还有当时的气候恶劣所造成的残酷生存竞争。
尽管已具备采集食物、使用火的文明手段,但是由于寒冬的到来,北京猿人面临着食物匮乏的问题。魏敦瑞推测在此生存竞争下,也便发生了一部分猿人吃掉另一部分猿人的现象。
■人物
魏敦瑞,犹太人,上世纪上叶西方古人类学权威。1873年出生于德国,1935年来华,研究周口店的化石。
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周口店工作停顿,他于1941年4月离京去美,在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根据北京猿人第一手头骨化石模型继续研究北京猿人的头骨。魏敦瑞对北京猿人化石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形态比较研究,于1936—1943年间,发表了北京猿人下颌骨、颅内模、牙齿、肢骨和头骨研究多种专著,阐述了猿人类型的典型特征。后入美国籍,1948年末病逝。
■新发现
DNA、基因指证食人史
1941年,北京猿人头盖骨遗失,魏敦瑞终止了自己的研究。然而关于史前古人类是否为食人族的争论却未停歇。近几年,来自国际科学界的一些研究又让食人族成为一个热门题。
1999年,法国和美国考古学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法国阿尔代什省莫拉—古尔西的尼安德特人食人现象》,科学家们论证了欧洲古人类尼安德特人曾发生过食人现象。科学研究人员在莫拉-古尔西山洞里10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遗骨化石中发现,V形的石器划痕显现在尼安德特人的头骨、腿骨上,然而手骨、脚骨却保存完好———这两处吸不出骨髓。
据此,科学家们推论10万年前是欧洲最后一个冰河时期,尼安德特人急剧减少,恶劣的生存环境引发欧洲古人类走向了自相残食,直至3万年前突然灭绝。由于手骨、脚骨吸不出骨髓,便使得这两处保存完好。
2000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生物学教授马拉在《自然》杂志上公布,他已通过DNA生命科学的手段,检验出人吃人的物质证据。马拉教授从850年前至1000年前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印地安人粪便化石中,提取出了人类的肌红蛋白。这表明粪便的主人在排泄前的12小时至36小时内,吃了同类。
除DNA生命科学的手段外,2003年美英科学家又发现,世界各地不同种族的DNA样本中,还有抗食人基因,表明“人吃人”现象可能曾经是人类祖先的一种习俗。
美英等国科学家组成的科林奇小组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弗雷族有过吃人的习惯,且容易受到一种罕见疾病的感染。而在远古时,人类的祖先很可能与弗雷族人有着相同的遭遇,即“人吃人”造成了普里昂蛋白疾病的流行,这便意味着变异的普里昂蛋白从被吃者的体内转移到了吃人者的体内。
进而,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那些拥有突变型普里昂蛋白基因的人适者生存了。而现代人普遍拥有这种基因,说明我们的祖先确实可能有吃人的习惯。人类祖先确是食人族,并且是在反抗被食中成长起来的。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