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成美大学教材
2006-05-24

余华一直坚称《兄弟》是自己最厚重的一部小说,但很多评论家和读者认为,在余华的作品中,《兄弟》根本不值一提。




5月20日,作家余华只身来到广州做新书签售活动。在谈到最近饱受争议的新作《兄弟》时,余华说,目前不想再卷入批评和争论,这部小说究竟如何也许在几年后自然会有分晓。
  从两点到五点多,余华在广州购书中心签售三个多小时,现场售出一千多册小说,包括《兄弟》以及旧作《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等。排队等待余华签名的读者队伍始终没有减少,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女读者告诉余华,自己在处于困境时曾经被《活着》深深激励,并连续向余华说了几次“谢谢”。
  广州是余华签售的第四站。余华喜欢广州的美食,尤其喜欢田鸡。在广州连续吃了两顿田鸡。身为浙江人的余华还喜食麻辣,记者追问才知道,余华的太太是四川人,在她的“调教”下,余华现在的嗜辣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现在对媒体有警惕心了”
  《兄弟》(上)出来后,全国媒体引发了报道的热潮。余华称自己先后接受了70多家媒体的专访,对所有来访记者都一视同仁,来者不拒。然而在《兄弟》(下)出街前后,媒体又掀起了新一轮的批评报道热潮。这一次,余华显然有些“吃不消”了。他告诉本报记者,现在他对媒体开始有警惕心。
  “很多媒体,在问我问题的时候是温和地问,写出来以后就变成了另外的很尖锐的问题,因此显得我的回答非常愚蠢。”余华很无奈地表示,还有一些媒体在炮制他和批评家对话的稿子时,根本没有告诉他这是某位批评家的批评。“他们用的都是‘有人说’这样的话。”
  尽管饱受争议,《兄弟》的发行量仍然惊人。据悉,目前《兄弟》(上)已经印了50多万册,《兄弟》(下)印了40多万册。
  《兄弟》已经是大学教材了
  “如果一部小说能够引起社会学、人类学的关注,那么它的价值就不仅仅是在文学范围了。”余华透露,《兄弟》有可能成为这样的一部小说。余华4月份刚结束了到欧洲五国的一个游历。他说,这次出去发现,不少大学、包括听说美国一些大学的汉学专业已经在讲授《兄弟》(上),学生很喜欢,下学期还将继续讲授《兄弟》(下)。
  “《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在国外早就是汉学的教材。”余华说,因为自己的小说语言简单,学两三年汉语的学生就能够看懂,这对他们的学习信心非常有帮助。而这次出国,余华发现不仅是汉学专业,一些其他专业的老师和学生也对《兄弟》表现出兴趣,认为可以通过这部小说了解当代中国,了解中国两个不同的时代。因此余华认为,《兄弟》有可能超出文学领域,成为其他研究的文本。
  “过几年再来评价《兄弟》”
  “现在我懒得看那些批评了。”余华说,对于《兄弟》,也许过上几年再来看能够获得比较真实客观的评价。“《活着》受欢迎,是因为它已经存在了十多年了,《兄弟》才刚刚出来,现在下判断还太早。”
  余华说,很多女性读者不喜欢《兄弟》(下),是因为他采用了荒诞的手法来描写当下。“但当你面对的是一个不正经的时代时,你只有用不正经的方法去对待它。”余华表示,《兄弟》(上)的时代是一个严肃的、禁欲的时代,而《兄弟》(下)面对的是一个纵欲过度的时代。
  余华表示,自己写作时其实有很多愤怒,这是俄国作家布尔加科夫教会他的。布尔加科夫在写《大师和玛格丽特》时,心中充满了愤怒,但却用一种极其荒诞的手法、平静地来描写。
  “所以我就知道,有小的愤怒时你可以直接表达愤怒,但当你有大的愤怒时你就要用荒诞的方式去表达,这样才有力量。在写作《兄弟》时,我自己感受到内心的愤怒,但我绝对不会再像《现实一种》那样去表达。我就是用一种荒诞的、嬉笑怒骂的方式去写这个时代。”
  余华说,自己接下来会看世界杯,新的写作计划打算在年末或明年初开始。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